输入“studio ghibli-fy”,不到三分钟,一张普通照片便可转化为吉卜力手绘风格的图像。这项原本用于娱乐的人工智能(AI)功能,自上个月底走红网络,迅速引发模仿热潮。然而,随之而来的不止是艺术形式的追捧,更有版权与伦理的争议。批评者指出,这种所谓的“吉卜力化”不仅可能侵犯原作版权,更背离吉卜力工作室一贯坚持的反战立场,与宫崎骏对手绘原创精神的守护。
争议的焦点在于,这股潮流被置于现实战争语境中时所暴露出的伦理悖论。3月30日,以色列国防军在社交平台X,发布数张以“吉卜力风”呈现的军事图像,为海陆空军执行任务的场景套上唯美童趣的滤镜。这种将战争视觉“浪漫化”的处理方式,在以色列被指控实施种族灭绝的背景下显得格外刺眼,也引发广泛批评。人们质疑,这是否是一种通过美学修饰来操控情绪、引导舆论,甚至试图为暴行的正当性辩护。
讽刺的是,吉卜力作品一向提倡反战、保护生命和自然。无论是《萤火虫之墓》揭露战争带来的人道苦难,还是《起风了》叩问技术理想与战争工具化之间的矛盾,又或《百变狸猫》《幽灵公主》中对和平与自然的礼赞,吉卜力始终坚持生命与反战的价值立场。
宫崎骏本人更于2003年拒领奥斯卡奖以抗议伊拉克战争。如今,吉卜力风格竟被用来“润饰”战争罪,与部分专家所称的“生态灭绝(ecocide)”行为,既是对作品理念的背离,也是一种对生命尊严的侮辱。
面对这类AI图像,一些网友选择“以图还击”——他们将以色列士兵与巴勒斯坦女性内衣同框的照片进行“吉卜力化”处理,以讽刺和揭穿图像背后的美化意图。与此同时,巴勒斯坦人及支持者也开始使用类似风格再现战争现场,包括罹难儿童、断壁残垣,以及开斋节的温馨瞬间。然而,即便出发点是揭露真相与唤起共情,这类图像依旧引发争议,部分内容因舆论压力被迫删除。
尽管如此,在普遍缺乏对弱势群体共情的舆论环境中,AI柔化风格或许确实有意义。一方面,它可避开社交平台对“血腥”内容的算法限制,保留战争真实的情感张力。另一方面,吉卜力风格中所承载的童真与温情,也为原本惨烈的画面增添尊严与共鸣。诚然,有人担心这可能模糊战争的残酷,但在社交媒体上图像麻木症已成为常态的背景下,适度的“转化”或许反而能激起更深层的情感冲击。
事实上,曾在社媒流传甚广的“All Eyes on Rafah”图像,便以简约风格传达对加沙人道灾难的关注。但与此同时,也不乏AI被用于政治宣传、传播虚假信息的例子,如特朗普发布的“特朗普的加沙”AI生成视频。AI已然成为一柄双刃剑。
在《起风了》中,飞机是“美丽却受诅咒的梦想”——既象征着人类文明的飞跃,也可成为迫害世界的武器。AI作为当代最强大也最具争议的工具之一,同样如此。
我们不禁要问:当技术的美学力量被投射到冲突与苦难之中,我们应如何建立伦理边界?又如何确保它服务于和平、尊重与真实,而非被滥用来掩盖暴行、煽动仇恨?
(作者是伦敦大学学院国际社会与政治学的新加坡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