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看到令人心酸的新闻报道:一位独居老人离世多日,直到尸体发出异味,才被邻居发现。每当读到类似新闻,我心中总泛起阵阵痛楚。这不是遥远,而是近在身边的社会问题。

我小时候住在甘榜,邻里亲如一家,家门常开,彼此守望相助。家中人多热闹,老人是“被需要”的存在——看孙、种菜、泡茶、劝架。他们的生活虽然简单,却从不孤单。

时代变了,我们搬进组屋,住得更高、更新,也更远。子女成家立业,留下的,是家中日渐年迈、渐渐独居的长者。有的老人不愿麻烦儿女,有的则连使用手机与孩子视频通话都感到吃力。于是,一个个组屋单位,慢慢成了孤岛。

政府当然意识到问题,推出如武吉巴督的“社区关爱组屋”,结合无障碍设计、社工探访和医疗支援,确实是值得肯定的制度创新。这样的安排让独居的老人彼此靠近,也让援助变得更有系统、更有方向。但住在一起,并不等于真正的陪伴。没有真正的社群文化,再先进的建筑,也替代不了一杯热茶的温暖、一句问候的关怀。

我常想,若有一种“田野式”的社区,或许能让老人活得更自在些。不追赶数码浪潮,也不迎合年轻审美,只需一小块土地养花种菜,有三五知己相伴散步谈天。比起冷冰冰的智能社区,这样的日常,也许更暖人心。

“孤独死”三个字沉重非常,背后是整个社会对老去、对“无用”状态的逃避。我们把楼越盖越高,却让人情越走越远。我盼望,未来的新加坡,不只是治理良好的城市,更是一个珍惜长者、温柔对待老去的社会。

愿每一个老去的生命,都能被善待、被看见,不再孤独地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