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视频平台风靡之前,视频内容短则10分钟,长则可达数小时。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崛起,这一切发生改变。短视频内容的时长通常仅为数秒,最多不超过五六分钟,几乎是为步履匆匆的现代人量身定做。

短视频的普及,显著改变人们的观看习惯。快速滑动屏幕(“刷”),成为观看短视频的常态,久而久之,很多人对稍长篇幅的视频内容失去耐心。令人担忧的是,长时间沉浸在短平快的视听刺激中,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性格,让人变得急躁,情绪也变得更容易波动,对事物缺乏持久的耐心。

近来,中文短视频网剧中频繁出现的掌掴情节值得关注。从叙事角度来看,这种桥段常常被用来快速制造冲突或展现权力关系,例如上级对下属、长辈对晚辈、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暴力行为。

虽然这种情节能够迅速塑造角色间的地位差异并增强戏剧张力,但这种模式化的暴力表现,尤其是耳光等“轻量化”的暴力形式的重复出现,容易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麻木,甚至误以为这是无关紧要的行为。长期来看,观众的潜意识可能会认为在特定情境下,这种行为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成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这无疑对社会价值观的塑造带来潜在的风险。

另一方面,这种现象或许与市场需求有关。网络剧集往往追求快节奏和强烈的情绪输出,而暴力冲突能够迅速吸引观众的注意,迎合部分受众对感官刺激和情绪宣泄的期待。然而,如果创作缺乏深刻反思,极易陷入低俗化,忽视影视作品作为文化载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此外,短视频的上瘾问题也引起广泛关注。有媒体报道称,许多学生沉迷于刷视频,影响学业和作息,让家长深感忧虑。短视频平台依赖“算法推荐”机制,持续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这加剧沉迷的趋势。虽然这种设计在商业上极为高效,但从公共健康和教育的角度来看,则须要社会各界的反思和干预。

短视频及现代媒体的飞速发展,虽然为我们带来便利与娱乐,却也可能不知不觉地影响我们的耐心、情绪管理,甚至对暴力的麻木,让人更容易沉溺其中。

我们应该适时放缓追逐“速食”信息的步伐,反思这种“刷”文化可能带来的长期影响。我们须要有意识地“慢”下来——适度限制使用短视频的时间,不让它占据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应该适时放下手机,尝试接触更具深度的内容,观看长视频、纪录片,或者重新培养阅读书报杂志的习惯,让大脑有更多沉淀与思考的空间。

虽然媒体的发展无法逆转,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迎接它。在“快”的洪流中,保留一点“慢”的能力,正是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