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污染被长期忽视,导致今日气候异常、天灾加剧。眼见后果严重,世界各国才纷纷设法减排,尽管“亡羊补牢”来得迟,却已别无选择。

我国一向重视环保,为达成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必须发展多元能源。除了加速部署太阳能,也评估地热、氢能和核能的可能性。

国人一听到新加坡将来有可能建核电厂,绝大多数都持负面看法,不表赞同,因为核电厂一旦发生问题是非常危险的。过去有几个国家曾发生核电泄漏事件——1979年美国三里岛的核泄漏事故,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以及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厂事件,令世人产生恐惧,阻碍全球核能系统的发展。

新技术虽能提升核能的安全性与效率,但核电厂本身仍面临几大难题:选址必须远离人口密集区、投资庞大、建设周期长、后续监管复杂,而且无法保证绝对安全。对国土狭小的新加坡而言,这些挑战尤其现实。

无论是在邻近小岛建厂,还是人工填岛,都可能引发区域紧张。睦邻关系不能拿来冒险,更不能把风险外包。

也因此,尽管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与泰国曾有核电计划,部分已搁置;印度尼西亚虽有研究反应堆,也未贸然推进商业核电。

我国向来前瞻布局,新加坡国立大学已设立首个核研究及安全所,目前有50人,规模还会逐步壮大,研究领域包括核反应堆安全、辐射生物学和放射化学等。新加坡这些年已与海外如法国和美国核电厂建立联系,需要时能启动技术合作。

核能是低碳能源,但是否适合新加坡,仍须谨慎评估。在医疗等领域深入研究核技术无疑有益,但若要真正走向建厂,那是另一场关于风险、责任与邻里关系的严肃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