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送女儿上学途中,我习惯收听958电台听众分享节目。节目中常有人就社会议题发表看法,其中一个让我震惊,也是我第一次听说这样的情况。

一位大姐反映,有部分义工素质堪忧,竟将民众捐出的物品“挑好留优”——将自己想要的、较好的物资留下,其余品质差、不实用的,才发放给有需要的人。更过分的是,有时义工把受助者根本不需要的物品硬塞给他们,最后只能被迫丢弃,造成资源浪费。

我对新加坡的义工制度了解不深,但一直相信愿意投身志愿服务的人,理应是有爱心、肯付出的人。如果这位听众所言属实,那义工队伍中确有“蛀虫”混入,动机并非助人,而是借义工之名图私利。这种行为不仅违背慈善本义,更损害公众对公益的信任。

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在物质富裕的新加坡,义工服务应当规范有序,制度应当健全透明。一旦发现有人滥用义工身份,应彻查并清理门户,确保资源真正流向有需要的人,而非被人中饱私囊。

社会最不该被辜负的,就是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希望这类现象能引起相关机构重视,及时采取措施,维护义工制度的公信力,也还公益一份应有的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