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读的中学,自第二学段起,在保健促进局的指导下,食堂全面推行健康饮食改革。所有摊位禁售油炸食品与高糖饮品,严格按照“我的健康餐盘”原则备餐,每份食物须包含蔬菜,主食一律改为全麦谷物。改革实施至今已超过一个月,从最初的“哀鸿遍野”,大家逐渐适应新的食堂面貌。然而,这场改变影响最深远的,是食堂的摊主与校园整体的饮食文化。

首先受到冲击的是食堂摊主。禁售冰淇淋后,原本主打冰品与水果的摊位收入大幅缩水,摊主婆婆生计堪忧。部分主食摊则以更新鲜、成本更高的鸡腿取代炸鸡块,却未随之调涨售价,令人担忧他们长期营运的可持续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整改无形中削弱食堂的多样性。原本选择已相对有限的马来与印度餐,如今连颇受欢迎的印度煎饼,也因含油量偏高被迫下架。尽管摊主尝试推出如马来卤面等替代品,但因辛香口味不被大多数华族学生接受,结果反而减少跨文化饮食的机会。这种“隐性排除”,对校园内的种族理解与文化交流构成潜在影响。

此外,一次性的改革未必能从根本改善食堂的营养结构。例如,炸鸡排虽被炸鱼排取代,本质上仍属高油食品;用豌豆取代蔬菜虽有创意,但它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难以完全发挥绿叶蔬菜的营养优势。部分餐点蛋白质比例依旧偏低,碳水化合物仍占主导,显示改革在落实细节上仍有提升空间。

尽管如此,这场改革并非毫无成效。整体而言,食材质量明显提升,不少摊位选用新鲜的鸡胸肉、鸡腿等,蔬菜也渐成标配,餐食的口感与营养都有所改善。

更重要的是,改革促使学生重新审视自身饮食习惯,提升健康意识。虽然偶有面对新菜单时“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困惑,但这也激发学生对新菜式的探索兴趣,拓展味蕾与选择的边界。

综上所述,这场食堂改革虽伴随短期阵痛,但若能在“健康”与“文化多元”之间找到更佳的平衡点,在政策执行与食材设计上持续优化,将不仅是一项饮食制度的调整,更是一场关于校园生活质量的整体升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