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加坡国家人口及人才署公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6月,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从2014年的12.4%上升至19.9%。老龄化加速,已成为社会常态。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卫生部积极推动老年医学发展,并鼓励年长者参与社会活动、发挥技能与兴趣,取得可观成效。
然而,另一种现象也在浮现。部分年长者随着年龄增长,在家庭和公共场合表现出情绪化甚至攻击性行为。新闻屡见年长者在地铁、巴士因座位与年轻人争执,甚至惊动警方。
在社交媒体群组、家庭聊天平台,年轻人也反映,一些年长者常发表带攻击性或冒犯性的言论,语气偏激、缺乏理性,令人难堪。有时候,这些言行让人感到被挑衅,气氛紧张。为了和谐,不少年轻人选择忍让,只盼年长者能自我收敛。
这些现象并非孤例,背后关联老年抑郁、失智或思维衰退等综合征。出于传统观念或家庭压力,不少人习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老年人也很少主动寻求心理服务。政府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仍显不足。
在帮助年长者数码转型方面,政府投入不少资源。2020年,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推出“数码乐龄计划”(Seniors Go Digital),培训年长者使用通讯平台和手机应用。然而,培训多聚焦工具技能,却忽略数码礼仪——如何在群聊组文明发言、避免冒犯他人、理性表达异议等“软技能”,导致部分年长者在融入网络社交时摩擦频频,甚至陷入法律纠纷。
若能从心理健康与数码素养双管齐下,老年人引发的社会冲突现象是可以缓解的。目前,富裕家庭或许能负担私人心理科服务,但对多数国人来说,心理干预仍是一块认知盲区。新加坡保健集团、国立健保集团以及心理卫生学院等机构,理应加强老年精神科服务,推出更多免费心理辅导,为患抑郁、失智或情绪障碍的年长者提供及时支持。甚至,可考虑将专门治疗老年精神疾病的药物,纳入“建国一代”医疗配套,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同时,数码培训机构也可补上“礼仪课”,教导年长者文明使用社媒。这不只是技术问题,更关乎社群和谐和代际沟通。如果政府机构能关注这两点,再配合子女的耐心引导,年长者在公共场所和社交平台的冲突事件,应会逐步减少。这不仅有助减轻家人的心理压力,也对社会氛围有正面影响。
年长者阅历丰富,本可成为社会的精神导师。如果他们能以谦逊、善解人意的姿态与年轻一代交流,社会对他们的敬重自然也会提升,甚至主动向他们请益。
迈向健康老龄化,不应只关注年长者的身体健康与经济贡献,更要看到心理健康和社交行为的调整。唯有如此,老龄化社会才能既延续年长者的价值,也守护代际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