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10余天的新加坡2025全国大选,终于尘埃落定。

5月3日投票结束,我和几个首投族朋友一起不停刷新媒体公布的计票结果。我们兴奋、焦急,又有些紧张,仿佛回到当年等待剑桥A水准会考放榜的那一刻。

身为新移民,上次总统选举时,我还未达到投票年龄,当时别提有多遗憾。这次,终于等到了!捧着那张珍贵的投票卡,我竟然有些“魔怔”,一会儿放在床头,一会儿贴在冰箱上,完全把它当成中了大奖的多多彩票。

投票站就在楼下,我还拉着父母为我助阵。当选票投入票箱的那一刻,手竟有些微微发抖——毕竟,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下次投票时,我应该不会这么紧张,而会更加从容和理性。

对选举结果,有人说一切尽在预料中,也有人感叹意外不少:既盼社会稳定,又想听见更多不同的声音。尽管心有纠结,但新加坡没有撕裂、没有内耗,这就值得庆幸。

在竞选期间,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有真情流露的动人时刻,也有峰回路转的跌宕曲折。无论是新面孔还是老熟人,个个使出浑身解数,或大秀语言能力,或一展歌喉,一时间涌现不少金句和“名场面”。

然而,更多时候,民众看到的还是政党、候选人之间在公共议题上的交锋。无论是生活费、消费税、经济环境、住屋政策,还是国际局势,各方都端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选民细细斟酌,审慎投票。拉票方式花样繁多,无论喜不喜欢,这正是新加坡民主的真实写照。

纵观全局,新加坡的民主进程与政治走向,喜忧并存。可喜的是,各方出发点都在为国为民,他们理性、有分寸地宣讲与辩论。各种对策虽角度各异,但都经过思考,也足够真诚。

当面对境外势力干预时,刚刚还争得面红耳赤的参选方,能迅速携手,立场一致,旗帜鲜明地表态——“新加坡的事,新加坡人做主”——这让人看见“小红点”的凝聚力和健康的政治氛围。

当然,完美无瑕的事例并不存在,这场选举也不例外。有时,我们也感受到“为反对而反对、为竞选而竞选”的味道,有人为了几粒芝麻,丢了手中的西瓜。政治活动,特别是立足于服务人民的政治,不可能一蹴而就。有选民说:“这些面孔好几年才见一次,我怎敢把票投给他们?”这种担忧并非无的放矢,也为我们的选举提出新的课题。

眼下,并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制度,也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新加坡建国不过60年,政治制度也在不断发展、进步。相信每一次的政治洗礼,每个参与者都会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在下一次做得更好。毕竟,大家目标一致——坚持初衷,为国效力。

前阵子读《南渡北归》,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1941年在四川李庄,对躲避战乱的学生说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我特地改写作结:

在这风雨之秋,新加坡好比一艘船,漂在惊涛骇浪中,有人正肩负驾驶之责,此人必不应退缩,必不应畏惧,唯有鼓起勇气,坚忍前行。纵然长夜漫漫,但我们相信,不久便会天明风定。届时,他才能向全体新加坡人无愧宣告:我尽了责任。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传播与新媒体系及中文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