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选期间,多位候选人大显方言能力,以方言和年长选民沟通,可见方言还是有其价值。这也唤醒我对先辈语言的感念。

其实,用方言的群体已越来越小,有如弱势群体。一些人也许会讲方言,却因为老一辈的逝去而失去讲方言的机会。平时,除了偶尔在电台听到方言新闻和一两首方言歌曲,我们几乎都忘了方言的存在。电影院也许会有日语、韩语、泰语等电影,至于方言电影,也许就只能等电影节。

我非常明白讲华语的重要性。新加坡建国之初,须要培养凝聚力,华人共同讲华语是很重要的。按建国总理李光耀著作《我一生的挑战 : 新加坡双语之路》的思路,讲华语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语文政策。放到当代,我在北京生活过好几年,对讲华语的好处有深切体会,讲好华语也赢得了中国同事、朋友的尊重。

我们的先辈受教育程度不高,多数讲方言。方言涵盖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衣食住行,还有当年生活的不易。为什么方言的问候语很多都是“吃饱了没有?”因为当年不一定每个人都能餐餐吃饱,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这是无法想象的。

先辈努力克服重重挑战建设了新加坡。他们的一部分故事留在了方言里,口述档案馆里就有好一些。在建国60年之际,我们应感念先辈的辛苦努力,继续建设我们的家园。这份感念就包括方言,它应是新加坡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经过这么多年的双语教育,我们应更有自信,正视和肯定方言是建国先辈的一部分。我们也应让长辈更常感受到听到方言的温馨。

开票之夜,就听到有当选议员以潮语答谢选民。方言不应只在大选时才讲。方言政策也许还须由各界人士细细斟酌,与时并进,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许有关当局可先考虑允许放映方言电影,毕竟电影院得盈亏自负,不会为了满足一些人而场场都是方言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