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到中国贵州小游,所见所闻打破我对这片土地的固有印象。贵州曾是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如今却在公共管理的许多细节中,有超出预期的进步,尤其是公厕文化,令人印象深刻。

我们此行走访贵阳、兴义、安顺等城市,也造访梵净山、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等偏远景点。无论是在城市街区,还是在人流量大的旅游景区,公厕普遍干净、无异味,维护得体,同行友人也纷纷表示惊讶。

这些公厕的墙上贴着许多简洁风趣的标语,如“来也匆匆,去也冲冲”(提醒冲水)、“厕所文明行为指南”(引导正确使用) 等。这些口号并不只是形式,而是实实在在地体现当地对公共空间整洁与秩序的重视。

这种变化,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近年来推行的“厕所革命”政策——由中央推动、地方落实,目标在于提升公厕质量与管理标准,改善居民与游客的使用体验。

事实上,厕所不仅是基本设施,也是城市管理能力的缩影。新加坡向来以高水准的公共卫生著称,机场、商场的厕所管理严谨,堪称国际典范。然而,一些小贩中心与咖啡店的厕所,却常出现清洁不一、维护不足的问题,反映出基层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均衡。

我国政府最近宣布,为咖啡店厕所的翻新和深度清洁工作注入总值1000万元的津贴,是朝改善此问题迈出的一步。除了硬件改善,长期而言,也须关注日常维护、管理机制与使用者习惯的培育。公共卫生的提升,离不开使用者的自觉,也须要管理方的持续投入。

与贵州的免费开放、公营主导模式相比,我国现行的由业者自主管理与法令约束结合的方式,在执行上更依赖个人与市场的规范。两种路径各有利弊,但经验可供参考:在软硬件并进、公共教育同步的策略下,哪怕是资源曾经有限的地区,也有可能打造出高水准的公共设施。

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往往最能体现治理的温度。提升厕所的使用体验,不只是为了舒适便利,更关系着城市形象与居民尊严。我国若能进一步整合政策资源与社会共识,在“看不见的角落”持续精进,未来或许能让“花园城市”的称号,在细节中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