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不断进步的当下,女性在公共场所遭遇骚扰的现象却依旧存在,且愈发隐蔽。根据英国《卫报》今年3月25日的报道,亚太地区有76%的女性议员和63%的议会工作人员透露,曾遭遇性别歧视或骚扰。这一数据来自国际议会联盟(IPU)对33个国家150名女性议员和工作人员的调查。此外,民调机构YouGov于2019年发布的报告也指出,在全球最安全城市之一的新加坡,仍有26%的女性表示遭遇性骚扰。

尽管法律和舆论对于言语或行为冒犯女性的关注逐年上升,现实中依然存在大量灰色地带。如吹口哨、强行搭讪、带有性暗示的言语、肢体接触、目光跟随等,虽然未构成法律意义上的犯罪,却足以让女性深感不适。这些隐性骚扰常被轻描淡写为“玩笑”或“误解”,使受害者的恐惧被误解为“反应过度”。

我有一位朋友,年仅16岁,在O水准考试结束后做兼职。有天晚上她下班后独自前往兀兰海滨公园散心,等到雨势转小才步行回家。途中,一名男子突然出现,自称可以送她回家。她因住得近而婉拒,但男子并未离去,而是继续攀谈。对方得知她年纪后竟表现得很“惊讶”,还聊起她的工作,甚至在她耳机掉落时用手机灯帮忙寻找,一度让她放松警惕。

然而,男子随即问她是否有男朋友,紧接着竟提出“一晚给你100元”的请求。朋友这才意识到不对劲,立即加快脚步离开。对方还在身后喊“考虑一下”,她不敢回头,只想尽快脱离险境。

这一经历令人愤慨,也发人深省。表面看似“友善”的互动,实则隐藏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它提醒我们:

一、时间与地点的风险:夜晚、偏僻、雨后能见度低,是骚扰行为高发的典型环境。

二、“善意”的伪装:以协助、关心为名逐步接近,降低受害者戒备。

三、真实意图的暴露:从日常对话骤然转为金钱交易,意图昭然若揭。

女性在面对陌生人时,必须保持警觉。切勿轻易赋予“好人滤镜”,即便对方表现出帮助的姿态,也应保持适当距离。一旦察觉异常,应立即终止接触并寻找援助。建议女性可随身携带录音设备,或使用手机一键录音功能(在合法前提下),为自身安全留下证据。

很多隐性骚扰之所以难以追责,正是因为社会长期对它模糊处理。一句“你想太多了”“别太敏感”“他没有恶意”,不仅消解行为的严重性,也让受害者陷入怀疑与沉默。

女性的安全,不能只靠女性自己去“避免”。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社会整体的重视与行动。从教育到法律、从公共设施到舆论导向,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唯有当隐性骚扰被正视、被制止,女性才能真正安心地走在街头,活在阳光下。

改变,从倾听、支持与实际行动开始。愿每位女性的“不舒服”都能被认真对待,愿每一次“拒绝”都能被尊重理解。

作者是新加坡理工学院电脑工程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