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语言的使用愈发多元,但某些称呼的变化却让人不禁错愕,甚至啼笑皆非。
过去,人们谦称自家儿子为“犬子”,宠物则以“畜生”称之。然而,如今却出现奇特的“角色互换”——一些父母对外称自己的孩子为“小朋友”,而宠物则被尊为“毛小孩”。宠物被比作孩子,亲生骨肉却被称作朋友,这让我感到困惑:我们的情感表达是否已经出现轻重颠倒?
别人的孩子,或一群幼儿园学生,称他们为“小朋友”无可厚非;但对亲生的孩子,直接称为“我的小孩”“我的儿子”“我的女儿”,本是最自然、充满亲情的表达。然而,如今许多家长却频繁地以“小朋友”称呼自己孩子。这或许是希望以“平等”的语气与子女沟通。但在我看来,这种称谓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亲子之间那份天然的亲密感和责任意识,让人察觉到一种刻意的疏离。
有人认为,称孩子为“小朋友”是一种不卑不亢的谦词,而称宠物为“毛小孩”则是表达深厚的爱意。但为什么不称宠物狗为“毛朋友”?称孩子为儿子或女儿,难道就显得不够谦逊吗?我认为家庭关系中的称谓应该自然流露,而非刻意迎合潮流。
不仅如此,网络时代的兴起更让称呼变得五花八门。几年前,电子商务平台掀起一股“亲”的潮流,客服人员动辄以“亲亲”唤人。近年,直播平台上的主播更纷纷将观众统称为“家人们”。“谁是你家人了?”这一反问,恐怕道出许多观众的真实心声。在我看来,这种“亲密化”的语言表面上拉近关系,实则是一种营销策略,通过情感包装来促进消费和关注罢了。
我始终认为,语言应该承载一份真诚与恰当的分寸。当称呼不再是感情的自然流露,而沦为情感的“泡沫包装”,我们或许应该重新思考:这背后的价值观,是否已经悄然偏离原本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