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自雇人士,多年来一直使用新邮政的邮政信箱(P.O. Box)。今年3月底,新邮政终止这项服务。不久后,我收到新邮政寄来的“剩余信件”。拆开一看,震惊不已:其中竟有分别来自2019年、2020年和2022年的信件共五封,包含三张已过期的支票!

这些年,我一直定期开信箱取信。如果这些信是一直在信箱里,那我为何从未发现、又为何要自找麻烦去错过支票?新邮政的答复却是轻描淡写:它只是“把信箱里的信寄了出来”;更有人反问我是否根本没开信箱或没付费。

作为新加坡唯一的邮政服务,新邮政即使已私营化,依然沿用“新邮政”这个国人耳熟能详的品牌。这个品牌背后承载的是一代又一代新加坡人对服务可靠、信息准确的信任。但现在呢?不只是我个人的遭遇,《联合早报·交流站》在5月13日也刊登了两名读者反映类似的问题。我不禁要问:新邮政到底怎么了?

我查阅新邮政网站,发现它仍强调“优先提供可靠且价格合理的服务”。但现实却是:信件滞留多年、支票作废、投诉后得到的回复推诿了事。这种种表现,与“可靠服务”根本背道而驰。

我知道,传统“送信”业务可能正逐渐边缘化,但这恰恰是新邮政的立业之本。新邮政已扩展多项业务、海外投资庞大,更有专业的董事局管理。可越是这样的大企业,越不能在“小事”上掉以轻心。失去了“小事可靠”,何来“大事担当”?如果一个国家品牌都无法兑现对民众最基本的服务承诺,那它还能代表什么?

我无法判断新邮政是在什么时候失去最初的信念,也不清楚是什么原因让它无法吸引并留住愿意坚持企业文化的员工。但我清楚知道,国人对它的信任不能被辜负。要走向朝阳还是落入夕阳,新邮政得自己选择;只是这个我们曾引以为傲的新加坡品牌,如今令人失望,也令人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