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间隔年(Gap Year)这一源于欧美的概念,逐渐在新加坡年轻人中兴起,成为他们探索自我与规划未来的重要选择。从曾经被视为可有可无的一段空闲时光,到如今被认可为自我成长与方向重塑的重要契机,间隔年反映出年轻人对传统成功路径的重新定义。

过去,间隔年常被视为逃避学业或工作的表现,如今却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作提升技能、开阔视野的机会。一名23岁的大学校友在完成第二年的学业后,选择暂停一年,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投入健身创业领域。他们通过线上课程与社交媒体推广,成功吸引不少客户,并在短期内取得一些收益。然后他们前往英国旅行,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与职业发展的可能性。他说:“我需要这段时间来探索世界,同时思考未来的职业方向,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

这并非孤例。通过旅行、志愿服务或短期实习,新加坡的年轻人希望在间隔年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增强软技能,甚至改善心理健康。这不仅是对传统成功路径的挑战,也是对幸福感和人生意义的全新探索。

尽管间隔年的价值逐渐获得认可,争议仍未完全消除。部分家长担心孩子这一年被浪费,落后于同龄人,影响今后的发展。不过,已经有不少年轻人以亲身实践,证明间隔年是一个发现自我、提升能力的宝贵机会。一些人选择创业或参与社会项目,积累实际经验;另一些人则专注于学习新技能或探索感兴趣的领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通过这些多样化的尝试,他们不仅拓宽视野,也重新定义个人发展的可能性。

去年,一个朋友在间隔年期间报名参加航空领域的培训营,学习航空管理与飞行运营相关技能,还完成行业认证课程。她分享说:“这段经历让我有机会真正深入了解航空行业,并掌握实用技能。如果没有这段时间,我可能永远无法真正确定自己对这个领域的热爱与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段经历还让她获得进入一家航空公司实习的机会。

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新加坡对间隔年的接受度也在逐步提高。本地社会传统上倾向于快速完成学业与尽早进入职场,但如今有越来越多的雇主重视求职者的多样化背景与经验,所以间隔年不再被视为职业生涯的空白期。

间隔年的兴起折射出本地年轻人对成功有不同的定义,从追求高薪与稳定职业,到注重幸福感与个人价值实现。

在竞争激烈的新加坡,间隔年不只是一次暂停,更是一段充满意义的转折。通过合理规划,这段时间将成为年轻人认识自我、迈向未来的全新起点。

作者是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兼语言学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