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马来西亚的中学语文教师,对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的“丢书”事件深感震惊!
国大图书馆馆长彭丽珊副教授坦言,馆方这次“没有更广泛联系教员,也没向学生了解索取书本的意愿”,在得知学生和校友想“拯救”书本的意愿后,暂停回收计划,但有500本当天交出后已无法取回。
尽管彭女士已主动承担责任,并表明将举办赠书活动,向教职员、学生和爱书人“回馈”,但我认为,这样的“补救”难以挽回国大作为学术重镇的声誉,也很难重建外界对国大图书管理与保护工作的信心。
有人说,耶鲁—国大学院停办,使该院书籍的处理变得棘手;也有人说,如今是“线上阅读”的时代,纸质书不再重要。这些看似为图书馆“丢书”行为辩解的说法,实际上只会让国大形象更加受损。试想,一所历史悠久、以优良学风著称的大学,图书馆随意处理书籍——大学的“格”在哪里?书籍的价值何在?知识的尊严又何从谈起?学术传承还剩下什么?
去年,我观看一档非常有意义的纪录片《且上书楼》。每一集讲述中国各地民众如何想方设法保护珍贵书籍,令人深受感动。以腾冲和顺镇的和顺图书馆为例:自1928年创立以来,有富商捐出办寿礼金,也有青年男女捐出婚礼费用来建图书馆。昔日的西南丝绸古道上,马背上的货物中一定有书。1937年图书馆扩建,适逢战乱,创办人竟从缅甸引入摇奖机、通过发彩票筹款。日军意图掠夺古籍,负责人连夜将藏书运至海拔更高的魁星阁避难。5000年文明能巍然挺立,正因有无数“为书而活”“为书而斗”的仁人志士支撑。过去人们冒死护书,如今我们却任意弃书——这到底是文明的前进,还是倒退?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过:“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我也想说,人间自有天堂,因为每所学校都设有图书馆。图书馆的灵魂,绝不在于是否提供无线上网服务、有无咖啡厅,而在于一本本或厚或薄、满载知识重量、散发智慧气息的纸质书籍。请珍惜每一本书,让它们继续滋养心灵、造福众人,驱散愚昧,建立信心。让书籍有一个真正值得的归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