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近日公布的财报令人振奋,2024/25财年净利达27亿7800万元,员工平均花红高达7.45个月。这份成绩单不仅标志着这家国家航空公司成功走出冠病疫情阴霾,更让投资者和员工欢欣鼓舞。
然而,在这份喜悦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当年依靠纳税人资金渡过难关的新航,如今是否应主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2020年疫情肆虐之时,全球航空业遭受重创。作为以国际航线为主的航空公司,新航首当其冲,航班骤减九成,收入暴跌98%,一度濒临破产边缘。
危急关头,新加坡政府果断伸出援手提供可观的资助,大股东淡马锡更是牵头筹集150亿元纾困资金。此外,它也获得税务减免和贷款担保等多项扶持。
这些雪中送炭的援助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体现了国家对战略企业的高度重视,毕竟新航不仅是一家航空公司,更是新加坡联通世界的重要桥梁和国家形象的象征。
如今时过境迁,新航不仅摆脱困境,更实现连续两年盈利。在欢庆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当企业走出困境后,是否应该饮水思源?
虽然从法律层面来说,新航确实无须偿还这些援助资金,但作为一家备受国民关注的国家级企业,是否应主动承担更多道义责任?毕竟在疫情最艰难时期,无数小商家、自雇人士和基层劳工同样在苦苦支撑,却未必都能获得如此力度的支持。这种反差难免让人产生“风险社会化,收益私有化”的感慨。
新航完全可以采取一些切实行动来回报社会。比如加大本地招聘力度,优先录用受疫情影响的航空从业人员;推出面向低收入家庭的优惠机票;或者赞助医疗转运航班等公益项目。这些举措或许不会带来直接的经济回报,却能彰显企业的社会担当,让民众感受到温暖。
说到底,这不是要苛责新航的成功,更不是眼红员工获得丰厚回报,而是希望所有曾受惠于政府援助的企业都能明白,它们的重生不仅源于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整个社会的支持。在享受成功果实的同时,主动回馈社会,才能赢得真正的尊重,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