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杨莉莉5月22日发表于《联合早报·交流站》关于医护人员冷漠对待病患的投函,虽不能一概而论,但我读后仍有同感。
这几年由于各种原因,我常和医护人员接触。最近陪妻子去盛港综合医院紧急部门时,就看见态度欠佳的医护人员。有名老妇因为肩膀脱臼,戴着手臂吊带,应已看过医生,可能在等报告或做进一步检查。她哭诉肩膀疼痛,但路过的医护人员都没有停下慰问。老妇最后拉住一名护士,对方才找人把她带去处理。
另一名女士可能是食物中毒,护士经过时发现她要呕吐,就赶紧叫同事拿个呕吐袋,但同事慢条斯理,病人还没等到呕吐袋,就吐了一地。
几年前,我母亲因病住院,期间出现幻觉,常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总把身边的人误认为是过去的同事或朋友,发作时甚至会对医护人员恶言相向,坚持要出院。最后,医院只能用安全带把她固定在床上。照顾她的几名护士始终保持平和态度,甚至在我们表示歉意时安慰我们,说这都是病情的正常反应。至今仍深深感谢她们的宽容与体谅。
有一句话叫“医者仁心”,何为仁心?就是要仁慈以对,温柔以待。哪个病患不是身体不舒服才去看医生?这时候,医护人员须要更有耐心、更通情达理地面对病患,毕竟医生要医好的不是病,而是人。让病患得到一定的尊重,安抚病患紧张无助的情绪,也是医护人员必须拥有的特质。
当然,医护人员也是人,我理解他们在医院长时间工作的那种身心疲惫。因此,必须制定更完善的制度来妥善照顾病患和医护团队。尽可能安排更人性化的工作时间表,不要让医护人员长期超时工作。唯有获得充分休息,他们才能在工作中展现更多的耐心与温柔。
至于杨读者在投函中提到的言语沟通问题,我倒是希望可以利用科技解决。本地医院大部分医护人员的主要沟通语言是英语,但病患却来自四面八方,并非人人都能说流利英语,因此,让医护人员都佩带翻译设备,至少可以更好地了解病人需要。
每一份职业都有应尽的责任,和须坚守的道德准则。就像教师须要有爱心与耐心,商人讲求诚信与公平,身为医护人员,更应怀有慈悲心与同理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