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新加坡居民的预期寿命已延长至83.5岁,比前一年多出0.3年,也就是3.6个月。这表面上是医疗进步和生活条件改善的成果,但背后也提醒我们:一个人活得更久,就必须活得更有意义。求学和工作,是赋予人尊严与目标的关键,年龄不应成为被拒于门外的理由。

许多乐龄人士并不愿意“退休躺平”,而是希望继续工作或回校深造。然而,他们在求职时,常面对“年纪大了”“不适应新技术”等偏见;想进修时,也常发现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未必友善。年龄成为一种隐形歧视的标签,抹杀许多宝贵的经验与热忱。

国家必须警惕这一点。人口老龄化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如果我们只把年长者视为“被照顾对象”,却不提供公平的发展平台,不但浪费人力资源,也削弱社会的包容力与创新力。工作机会、培训课程,甚至创业支援,都应以能力为本,而不应以年纪为限。

83.5岁的人生,不能只用来“等待”。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真正公平的社会,让每一个年龄阶段的人都能继续发光。这不仅是对个人的尊重,更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