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虽已走入历史40余年,但“南大精神”始终深植人心。它不仅是一段教育记忆,更是一种文化传承——象征着逆境中的拼搏、奉献与坚持。

5月26日,我在《联合早报》读到《南大校友系列活动传承精神七十不息》,不禁思绪万千。在科技飞跃、世局多变的今天,倘若政府与国人能正面回顾这段历史,或许能为新加坡当前所面对的挑战,带来一些启发。

南大精神的核心,是奉献与自强不息。当年许多南大学生因语言政策改变,在职场上屡遭挫折,但他们并未气馁,反而以更大的毅力投入社会,默默耕耘,终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力求上进,自强不息”的校训。

去年上映的本地电影《大风吹》,虽尝试描绘南大毕业生的职场困境,或许导演用意良善,但影片更多聚焦于个体失意,忽略南大人奋发图强、回馈社会的积极精神。事实上,许多南大人虽起步艰辛,依然坚守信念、不断提升,最终成为社会基层的支柱,在专业领域发光发热。

南大校友萧妙友便是南大精神的真实写照。他生前任教于圣公会中学,家境并不富裕,逝世后由遗孀遵其遗愿,将房产变卖所得20万元捐予母校,用以资助贫困学子。这种无私奉献,令人动容。

南大精神源自华族先贤对教育的重视。陈嘉庚、陈六使、李光前、黄奕欢等人身体力行,兴学育才,为南洋大学的创立与精神传统奠定根基。这份强调教育、强调群体责任感的价值观,至今仍具启发意义。

南大精神不只是一种文化认同,更是一种人格风范:谦逊、务实、敢于承担。南大校友普遍随和务实,重视家庭与友情,乐于与不同阶层的人共处。

在新加坡的发展历程中,不乏南大人的身影。他们与建国一代共同走过风雨岁月,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协助国家渡过难关。如今,面对新一代年轻人社会责任感相对薄弱的现象,如何传承南大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尽管南大于1980年与新加坡大学合并,成为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部分,但南大人对母校的深厚情感至今不减。

教育不应只重技能,更要培养品格与担当。今天的年轻国人,正站在充满挑战的时代路口。或许,重拾南大精神,让年轻一代了解这段历史,学习前辈无私奉献、坚韧拼搏的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培育责任感的重要一步。

愿南大的前辈与新一代政府领导人携手努力,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薪火相传,为建设更具凝聚力与包容性的新加坡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