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黄义强同学于3月22日发表在《跨世代解读》的文章《古来稀还在读大学为的是什么?》深有感触。文中提到社会对老年人求学的质疑,也正是我这些年来常常面对的问题。许多人认为年纪大了,再学习只是徒增负担,但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学习无关年龄,它是一段充满挑战与乐趣的旅程。

重返校园并不容易。许多基础知识早已生疏,拼音、语法、写作能力都须要从头适应。刚开始我连阅读简单文章都感到吃力,写作时常因词不达意而沮丧。但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通过不断练习,我逐渐找回学习的节奏,甚至开始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渐渐地,我意识到,真正的学习不仅仅是完成作业、通过考试,更是在思考与交流中拓展视野,深化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深刻感受到社会对知识态度的转变。家人常催促我处理堆积如山的书籍,图书馆里一些旧书则被随意丢弃。书籍仿佛成了一种“用完即弃”的物品。面对这些“被遗弃”的知识,我总忍不住带几本回家,为的是挽回它们曾拥有的价值。这也让我不断思考:如今的学习,究竟只是获取文凭的手段,还是一种精神的追求?

政府虽然倡导终身学习,但现实中,有人将它视为谋取短期利益的工具,甚至有商家借政策之名炒作课程,学习变得越来越功利化。如果教育只是为了获取证书、升职加薪,而忽视精神层面的意义,再多的教育资源也难以真正推动社会进步。

我今年59岁,这三年在新加坡社科大学的求学旅程让我更加坚定:学习是一场终身的修行,是对自我的不断更新与超越。我曾为一点小小的进步而欣喜,也曾因看到书籍被轻视、遗弃而心痛。但正是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学习不分年龄,它是一种信仰、一种态度,更是一份对知识的敬意。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是否还保有对知识的敬畏?终身学习不应只是一句口号,而应是每个人内在的信仰,是社会共同的文化底色。当求知成为一种风气,我们的社会才有真正向前的动力。

作者是新加坡社科大学中文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