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联合早报·言论》发表张森林的《摈弃歧见 共同建设》一文,引发我作为选民的诸多思考,愿借此略抒己见。
关于今年的大选,尽管主流媒体强调,新加坡选民以“理性”态度将信任票投给执政党第四代领导团队,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我对这一说法有所保留。“理性投票”这一说法虽令人欣慰,然而选民的思维逻辑是否真如此,值得更深入的探讨。
就我个人观察,不少选民其实倾向于在自己所属选区投票给执政党,以确保行政运作稳定,但希望其他选区由具有组织能力的在野党胜出,以加强对执政党的监督与制衡。这种态度并非源于对任何一方的无条件信任,而是一种基于现实的权衡选择。尤其对年轻选民而言,他们更看重制度制衡与实际成效,而非情绪化归属或盲目追随。
至于媒体的角色,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载体,固然肩负报道与分析的责任,但在当前的现实环境下,为了顾及立场与操作空间,媒体往往更倾向于报道积极、正面的信息,对一些具争议性或系统性的问题,反而缺乏深入的讨论。这也使得公众在获取多元意见与观点时,容易形成一定的局限。
我是女皇镇居民,这个选区在本次大选中,行动党得票率高居全国第一。因此,我尤其关注《摈弃歧见 共同建设》文中提及的一点,即部分在野党人士认为:“选区票数差距越小,执政党会更积极地投入资源建设,以争取选民支持。”倘若这一逻辑属实,像女皇镇等这些选情“稳定、安全”的选区,是否会因为“没有悬念”而被忽视呢?这问题的核心,不仅关乎资源如何调配的技术性判断,更深刻反映出制度是否尊重并回馈选民长期的信任。
我提出这个问题,是希望在理性的讨论中,对执政者传达一份真诚的提醒与期许。毕竟,无论选区得票率高或低,国人对宜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期待是一样的。那些持续给予执政党信任的选民,更希望自己的选择被珍视,而不是被视为理所当然。
真正的“共同建设”,有赖于公平与公正的资源分配机制,使各个社区、每位公民都能切身感受到国家发展所带来的实质成果。如此,政府所赢得的不仅是选举中的支持,更是可持续的信任与认同。这种长期的社会资本,远比一场选举的得票率更为关键,也更具战略意义。
作者是新加坡社科大学中文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