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也可以在车内安装一些智能行车器,允许“按里程计费”。这是否意味着今后用车成本将大幅上升?但在我看来,按用车收费,是一种更为公平、合理且契合新加坡长期发展逻辑的深层调整。
首先,按里程计费体现“用者多付”的公平原则。相比过去一刀切式的路税,无论用车频率如何,收费一律相同,对低频用车的普通家庭显然不够公平。新制度让高频使用者——例如企业用车、高收入群体——按实际使用支付费用,使得资源占用与支付责任更趋匹配,回归税收制度的应有本质。
其次,推动减少私车使用、引导大众转向公共交通,是绿色转型与城市高效运行的必由之路。新加坡本就拥有高度覆盖、运行高效的地铁与巴士网络,若能通过价格杠杆促使更多人改搭公共交通,将有效缓解道路拥堵,降低碳排放,并加快“车轻人快”的城市发展模式。
从企业角度看,运输成本可能上升,但这同样是倒逼效率优化的契机。精细化调度、减少空驶、优化路线规划,都是企业在新制度下必须面对的课题。这与新加坡一贯通过政策微调,引导企业升级的传统一脉相承。
更深层地看,这场改革也在重塑“汽车”在人们生活中的角色。它不再是每个人理所当然的通勤工具,而正逐步转化为一种须要精算成本,慎重使用的“重资产”。
这一定位,有助于强化私车作为生产资源的管理属性——对于物流、电商、网约车等高频用车企业而言,车辆更像是固定资产的一部分,成本可通过运营调配消化。与此同时,制度也实现“谁用得多、谁承担更多”的财富再分配效果。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效应是,这种制度安排反而可能增强投资者对新加坡市场的信心。当车辆成为“理性配置”的资源时,企业和个人在当地的投资行为,也将更具长期性和黏性。这类看似技术性的调整,实则是一种对城市资本结构的软性塑造。
当然,任何新制度的推行,初期都难免面临挑战和调整。但正如我常思考的一句话:“世界本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许多制度、产品,乃至国家治理结构,都是在边试边错中不断成熟的。只要方向正确,肯倾听反馈、持续优化,新加坡完全有能力将这项改革落到实处。
因此,我们应当把按里程计费视为一次超越单纯“征税”的系统性调整。它既体现政府对技术与数据治理能力的信心,也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未来的交通,不只是通行,更是公平与效率的兼顾。这样的制度设计,我认为是值得肯定与支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