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握手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外交部兼贸工部政务部长颜晓芳在网络热议中,成众矢之的。细察此事,不禁令人深思现代社会中舆论评判的尺度与边界。

客观而言,议员未及时回应迎接者的握手致意,确有失礼之嫌。但若完整观察事件过程——从她匆忙停车、疾步下车的姿态来看,很可能因时间紧迫以致举止仓促。

根据国际通行的迎宾礼仪,她应首先与在场最高级别的人士握手,然后再依次向其他人问候。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政务部长不仅亲自驾车赴会,而且全程没有人员陪同。这种平易近人的作风令人印象深刻。

我并非她选区的选民,也不是任何政党的支持者。但我相信,一个理性社会应该以全面、辩证的视角看待公众人物。我们既要对他们设定高标准,有严格的要求,也应该给予他们必要的理解和包容。只有构建健康的舆论环境,才能真正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避免沦为情绪的宣泄口。

此事折射出两个值得警惕的社会现象:一、网络时代容易陷入“管窥蠡测”的评判误区,仅凭片段信息便全盘否定他人;二、舆论场中存在“负面放大”效应,往往对过失无限放大,却对优点视而不见。例如有研究显示,人们对负面信息的记忆强度是正面信息的三倍。有评论重提多年前“议员洗手事件”,便是这个观点的佐证,忽略了当时有关议员是出于对回教信仰的尊重这一合理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