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丰衣足食的一代在课室里念着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时,他们究竟能体会多少个中的含义?当他们在家或在外享用美食时,可曾想过这些食物从何而来?可会思考“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现实问题?

6月12日,《联合早报》社论《保障食品供应安全刻不容缓》就指出,纵然政府在2019年已经定下“30·30愿景”,但新加坡食品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本地的自产食品产量要达到可满足国人30%的营养需求(20%来自蔬菜水果,另10%来自鱼肉和鸡蛋等食物所含的蛋白质)的愿景是条漫漫长路。本地食品产量连续六年占总消费量不到10%,超过90%的食品供应依旧来自外国。这到底传达什么至关重要的信息?

毋庸置疑,岛国寸土如金,必须借助科技发展农业,以提高生产能力。然而,现实的挑战是由于营运成本高,以及高科技农业项目的前期投入较大,本地食品的价格普遍上仍然高过外来产品,导致在本地巿场面对价格的竞争。前期投入高和投资回报率低的现实问题,难免浇熄高科技农业投资的热情。这又表示了什么?

现今的地缘政治局势愈发紧张,俄乌战争、以色列同哈马斯和伊朗的冲突、印巴交战、台海局势紧张、泰缅柬之间的矛盾等等,全球各地的冲突区域不断扩大;还有极端气候变化,以及近期关税贸易战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濒临瓦解的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在在提高外来食品供应中断的风险。之前冠病疫情“封城”抢口罩的教训和疯狂囤积物资的行为,大家都还记忆犹新,印象深刻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诚如早报社论所言,提高自产食品能力就如买保险,必须要有危机意识。对于地少人稠,高度依赖外来食品的小岛国,这事关乎生存,宜早不宜迟。是的,总不能被人“掐着脖子”,饿着肚子时才来“借问食物何处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