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中国上海出生的新加坡人,一直在上海学习生活,去年初回国继续学业。刚回到新加坡时,有同学问我:“生活还适应吗?”
我笑着说:“我家住组屋,出门走50米就是轻轨站,旁边还有小贩中心、超市、诊所。上学搭轻轨转巴士,不到半小时就到了,挺方便的。”
他听了却一脸平淡:“这不很正常吗?有什么特别的?”
确实,对于在新加坡生活的人来说,这样的便利几乎成了理所当然。但当你真的走出这个小岛国,就会发现,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其实是许多城市无法复制的理想生活。
在上海,早上7时出门、晚上7时回家是通勤族的常态;在伦敦,看个普通门诊可能得提前一周预约。
反观新加坡,几乎所有生活所需,都被安排在“步行范围”内。这不是偶然,而是长期城市规划精密运算、贴近民情的结果。
这里的城市规划,总是围绕“人”来展开——组屋区一定配有生活设施,公共交通路线配合学校与办公区的分布,连熟食中心的摊位也有讲究地分布开来。政府想的不是让城市多宏伟,而是让普通人的生活多轻松。这份“平凡中的不平凡”,正是新加坡最独特的地方。
只不过,人常常对习惯的便利视而不见。就像我们不会每天感谢空气,却不能没有它。直到有一天在国外站着等了半小时公共交通,或是提着沉重的购物袋走了一段路,才会突然意识到——新加坡住家楼下就有超市、公交准点,这些原来是多么难得的幸福。
现代都市生活最珍贵的,不是高楼大厦、华丽商圈,而是这些不动声色的体贴安排。它们让我们不必为琐事烦恼,能把时间和精力,留给真正重要的人和事。组屋、地铁、轻轨、巴士、邻里中心,看似普通,却是一座城市对居民温暖照顾。
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世界里,我们不妨偶尔放慢脚步,去感受、去珍惜那些让我们生活变得更简单、更安心的点点滴滴。
毕竟,一座真正伟大的城市,不在于它有多少摩天大楼,而在于它能照顾好每一个平凡的你我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