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辈是一代充满故事的人。他们背井离乡、南来打拼,在异乡扎根,将这里变成新的家园。在争取新身份的过程中,许多人用籍贯方言音译成外文姓氏,为后人保留寻根溯源的线索。这些音译姓氏是新马地区独有的文化符号,更是一张重要的祖籍移民路线图。
当我好奇,如今还有多少家庭依照家谱为孩子命名,并持续保留族谱或宗谱时,从报章中读到两个动人的寻根故事:一位退休高管因祖母墓碑上的碑文,踏上潮阳的寻根之旅;一位工程师则通过研究族谱,三度回到普宁老家探访祖源。他还利用“FamilySearch”家谱平台输入资料,计划陆续上传更多内容,让后代得以便捷查阅,延续这份珍贵的家族记忆。
今天岛国讲华语的家庭数量越来越少,使用方言的更少,随着老人离世,只会逐年递减。失去祖籍母语的使用能力,可能导致身份认同感减弱,甚至在传统文化与寻根溯源上产生疏离感。
如今社会高度西化,农历新年期间,年轻一代还能准确称呼每一位长辈的身份吗?在结婚敬茶的仪式上,亲属之间的称呼对吗?年轻人是否懂得如何庆祝华族传统节日,是否还有兴趣了解这些节日背后的意义与由来?
面对以华语为第二语文的下一代,如何扩大使用华语的环境,激发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多讲华语,确实充满挑战。从《联合早报》的报道中获悉,华族文化中心、戏曲学院、学校、媒体、宗乡会馆和教会等纷纷作出努力,以本地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推广华语,贴近年轻人的生活语境。
在方言的推广方面,传统戏曲演出也开始加设中英文字幕,让不懂方言的观众也能欣赏。第三届“城市阅读节”则以“个人·时代”为主题,从个体视角交织呈现时代变迁,让参与者在文学与历史之间照见自己的人生,在老地标和老故事中穿梭历史,温故知新。
这类活动不必一蹴而就,关键在于如何持续、准确地抓住年轻人的兴趣点,以“细水长流”的方式,真正让语言与文化的根脉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寻根祭祖,回乡探亲,总要有个路线图。如果我们这一代不能像上一代一样努力去保留和传承,下一代凭借什么去寻根?他们能不迷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