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润芳君于6月17日在交流站的投函《安静是压抑的表现?》,我读后深表认同。
新加坡公共空间能保持安静有序,是社会契约精神的体现,是达成自律共识的结果。轻声交谈、避免惊扰他人,这并非外在的强制,而是公民对公共空间使用权相互尊重的自觉表现。
在多元种族和谐共处的社会,拥有一套大家都遵守的公共空间礼仪更为重要。它能有效避免因文化差异可能引发的误解与冲突。因此,“安静”超越对单一文化的偏好,成为不同族群共同理解、共同维护的公共价值与行为准则,是大家协力达成的社会公约。
这种“安静公约”的珍贵,我有切身体会。曾在台北101观景台,目睹游客向远处同伴高声呼喊:“过来!这边风景更美!”在日本函馆山展望台,被一名中年女士急切推开,只为招呼同伴:“快来这里,看得更清楚!”我实在难以想象这种情况会发生在以公共秩序著称的新加坡,或任何文明有度的国家。
因此,“行为克制”绝非“精神压抑”的同义词。新加坡的安静公共场所,有如海岸坚固的防浪堤。它并非封锁活力的围墙,而是稳定社会生态的基石,守护着这片适宜我们繁衍生息的土地。
曾读过一篇有关修养的文章,里面有一段话说:“教养的最高境界,非在评判他者文化的音量高低,而在于喧嚣世界中,能为己为人守住那片可选择的宁静。”此言深得我心。祈愿新加坡居民能恒久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境界,珍视这份文明的奢侈品——它正是我们社会独特韧性与优雅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