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朋友的儿子在巴刹开了一家主打“古早味”的面摊。朋友特地邀我前去捧场,既是支持年轻人创业,也可以重温一份久违的老味道。

那天临近午餐时分,我来到巴刹,面摊前已排起一条由年轻上班族组成的人龙,令我一时怔住。托朋友关系,我得以免排队,只见他儿子笑着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干捞面,面香扑鼻。

我迫不及待将面条搅拌均匀送入口中,却从味觉深处隐隐泛起一丝失落。面条弹牙,酱料也调和得宜,但记忆中那股熟悉的“古早味”却迟迟未现——那是猪油渣的酥香、焦脆葱花的浓烈、微甜酱油的醇厚,再加上一抹秘制辣椒的辛香……几种风味交织,才是我年轻时最魂牵梦萦的滋味。

吃着吃着,思绪飘回了往昔。1960、1970年代的清晨,巴刹与街边摊是生活的一部分。天未亮,摊贩们便已忙碌:现炸猪油渣,现切葱花,酱油是本地小厂酿制。那时一碗简单的面,承载着食材的真味与匠心,也承载着那个时代独有的烟火气息。

如今面摊的食材与配料多由工厂统一生产供应,少了手工制作那份原始而淳朴的风味。吃完面,我买了一杯Kopi O Gao,坐在咖啡摊前,低头滑着手机。朋友的儿子忙完一阵后,走过来笑着问我:“Uncle,觉得我的面怎么样?”

我笑着回答:“味道不错,只是少了点记忆中的古早味。”

他听了并不意外,只是轻松地说:“Uncle,对你们来说,古早味是六七十年代的味道;对我们来说,现在吃到的这些,就是我们的童年记忆了。你们熟悉的古早味,我们这一代人从来没真正经历过啊。”

这一番话,简单却点醒了我。原来,所谓“古早味”,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标准,而是随着时间与记忆流动的情感印记。对我来说,它是老街巷的朴实与烟火气;对年轻一代而言,则是速食文化与创新调味品交织的熟悉滋味。

那一刻我明白了,古早味不只是味觉的怀旧,更是文化的流转与代际的传承。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古早味,定义虽不同,但承载的,始终是对时光的眷恋。

午后的巴刹,人潮渐散。摊前仍有几个客人,静静等待着他们的那一碗面。

我捧着手中已凉的半杯咖啡,回头望了望那方小小摊位。心中生出另一番体会:无论味道如何变迁,每一碗面,都是一段生活的缩影,也是一份深藏心底的情感寄托。无论是记忆中那碗简单纯粹的干捞面,还是今日融合创新的新式古早味,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连接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共同记忆中最温柔的一隅,也是一种静默而长久的文化延续。

(作者是新加坡社科大学中文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