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交流站》6月23日刊登了黄森永先生的《下一代能凭什么去寻根?》,他在文中指出,南洋华人“在争取新身份的过程中,许多人用籍贯方言音译成外文姓氏,为后人保留寻根溯源的线索”,这些音译姓氏不仅是新马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更是记录祖辈移民历程的重要文化地图。
6月15日早报副总编辑洪奕婷在《呃……我不会写孩子的中文名》一文中,生动描述了当代家长面临的尴尬场景:当被要求书写孩子中文名时,“眼前尽是一个个面露难色的家长”,有的翻找记录纸条,有的查看手机,更有甚者直接让孩子自己书写。这一现象折射出中文能力退化的严峻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早在1980年代就提倡使用汉语拼音为孩子取名。然而,时至今日,仍有众多家长坚持沿用方言音译姓氏,视之为家族传承的重要标志。这引发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后代试图寻根时,如何通过这些音译姓氏(如Tan、Chan、Low、Law、Liew、Wong、Ong等)准确追溯祖籍?
为此,我呼吁家长积极响应政府倡导,采用规范的汉语拼音为孩子取名。在此基础上,完全可以保留添加一个洋名的习惯。这种命名方式既符合现代规范,又能确保文化传承的准确性,为后代保留清晰的寻根线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