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答复《联合早报·交流站》于6月19日刊登的黄金花读者投函《学校没有教的课》:

我们赞同黄女士的观点,即让学生掌握支持他们的社交和情感健康的知识和技能至关重要。

学校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加强他们的韧性和社会情感能力。为此,教育部为所有小学到大学先修班学生制定的更新版“品格与公民教育”(Character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课程,引入心理健康教育。

在这些课程中,教师培养学生面对挑战时保持韧性的心态和技能。学生学习健康的心态、习惯和技能,以加强心理健康、管理情绪、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并培养对他人的同理心。例如,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就学习何为情绪,以及如何调节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学会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新的体验,以及掌握管理压力和期望的策略。学生也学习如何识别心理问题,并在需要时寻求帮助。通过课程辅助活动、学习之旅和户外探险学习营等真实的学习机会,这些技能在课堂之外得到加强,这也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已建立同侪互助机制,学生接受培训以关注彼此的心理健康状况,支持受到情绪困扰的同伴,并在必要时鼓励他们寻求辅导员或教师的帮助。教师接受过培训,能够识别可能有情绪问题的学生,并提供指导和支持,而学校辅导员则为需要额外帮助的学生提供支持。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通过日常互动,以及对孩子的照顾和关爱,他们在指导孩子管理情绪、培养韧性,并应对人生挑战方面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部会继续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互助生态系统,并与家长和社区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

教育部学生发展课程司(第一司)统筹司长卢炜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