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联合早报·交流站》读到一篇题为《用汉语拼音为孩子取名便于寻根》的文章,笔者难以苟同。
作者林仁耀指出,政府在1980年代便提倡为孩子取名时使用汉语拼音。然而,时至今日,许多家长依旧习惯沿用方言音译的姓氏,视之为家族传承的象征。作者倡导家长应摒弃方言音译,改用规范的汉语拼音,以便符合现代语言规范,同时有助于后代寻根。
这种对所谓“语言规范”的执着,很可能会淡化甚至抹除东南亚华人与中国文化圈之间的独特身份差异。新马两地华人先辈多在上世纪大规模迁徙至本地。彼时普通话尚未普及,祖辈之间主要依靠方言交流,也因此形成以方言音译姓氏为主的命名习惯。
这不仅是语言的延续,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图腾。固然,为了促进沟通与融合,马新两地后续推行华语作为主流语言,但我们实在无须以规范之名,进一步消解已经逐渐式微的方言文化。
“根”的意义也不应被狭隘地理解为对中国原乡的溯源。它同样包括东南亚华人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迁徙与奋斗的历史。笔者姓张,祖籍福建,按福建音应译为“Teoh”。然而,因父亲成长于以客家人为主的沙巴,遂采用客家音译为“Chong”。这正是家族迁徙脉络的真实反映。若日后笔者为孩子改用“Zhang”这一规范拼音,岂非抹去先辈从福建至沙巴这一段真实的生活轨迹?
作者主张使用汉语拼音能便于寻根,实在令人费解。若“根”已被人为斩断数截,那寻来做什么?中华文化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从未是单一或同质的存在。中国境内尚且有南北、沿海与内陆之间显著的文化差异。中华文化应是多元的,可因地而异、因时而易,有丰富的诠释空间。东南亚华人实在无须以规范之名,舍弃我们独特的身份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