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联合早报》交流站刊登张启言先生《方言音译姓氏是独特文化图腾》对拙作《用汉语拼音为孩子取名便于寻根》的回应,文中对方言音译姓氏文化价值的论述令人深思。这种对家族迁徙轨迹的珍视,恰恰印证姓名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性。然而,请允许笔者补充说明:我相信提倡汉语拼音的初衷,正是为了更精准地还原这种家族记忆,而非消解文化独特性。
一、音译乱象对文化传承的干扰
张先生以“Teoh”与“Chong”的演变,生动展现家族迁徙史。这个案例本身恰好印证在缺乏统一规范的情况下,同一姓氏可能因译者方言差异(如闽南语是“Tiu”、潮州话作“Teoh”、客家话作“Chong”)。那个年代,不少姓名是英殖民地政府书记根据方言音译的,因个别书记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没有依据的规范,结果导致姓名与原来祖籍的姓名有差异,后代寻根不易。
我想起2019年,郭振羽教授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举行的一场演讲中,指出在“郭”的汉语拼音“Guo”之外,总共有36种由英文字母拼写的方言发音,包括“Gerk”“Kay”“Keh”等等。以此类推,百家姓就应该有数千种英文拼音。这种混乱非但不能保存文化记忆,反而会割裂家族认同。如果没有统一的汉语拼音,这种紊乱的局面难道就有利于不会写中文的孩子去寻根?
二、汉语拼音的工具性价值
必须澄清的是,倡导汉语拼音并非否定方言文化,而是为解决一个现实困境:当后代手持“Teoh”“Chong”等拼写返回福建祖籍地时,当地亲属根本无法从普通话或族谱中找到对应姓氏。汉语拼音作为科学化的音标系统,能准确还原张(Zhang)、林(Lin)等字的中古音系。这正是族谱编纂的基准。
三、寻根的双重维度
张先生敏锐地指出,根包含东南亚奋斗史,这与笔者观点实为互补。完整的寻根应包含两个维度:横向的迁徙路线(如从福建到沙巴)与纵向的源流追溯(如开闽始祖的郡望)。
真正的文化自信,在于既能守护祖辈南渡的集体记忆,也能为子孙开启溯源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