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学业并不意味着马上开始工作。有人选择出国旅行、报读兴趣课程、陪伴家人,或单纯休息一下;也有人早在几个月前就敲定全职工作,如期无缝接轨,投入职场。

乍看之下,这只是各人节奏的不同,背后却常常牵动着一种社会惯性思维:既然已经毕业,还不工作,是不是在浪费时间?是不是不够积极?于是,“你开始找工作了吗?”成了亲友聚会上的标准问候;暂缓出发的人,似乎总得多花点力气来说明自己的决定。

事实上,毕业生面临的并非单纯的二选一。《海峡时报》6月的一篇报道指出,今年1月至4月,新加坡面向应届毕业生的职位招聘数量同比下降19%,已是连续第三年下滑。职场环境的变化也在影响毕业生的决定。有些人即使想立刻就业,也未必能如愿;也有人主动拉开与职场的距离,给自己一个缓冲期。在强调效率与规划的新加坡环境中,一毕业就找工作仍常被视为上进、可靠。与之相比,暂缓就业的选择则必须承担更多质疑与社会期待。

然而,在这一趋势背后,也反映年轻世代对职涯规划的重新定义。在社交媒体平台上,gap week(即空挡周)、毕业旅行等标签广泛流传,内容涵盖旅行、反思、成长等方面。对他们而言,休息不是怠惰,而是一种准备,是从校园到职场之间用来过渡与消化的缓冲。

许多人忽略的是,毕业后的空窗期不等于空白期。不少毕业生在这段时间忙于整理作品集、修读短期课程、照顾年迈家人,或在家中承担更多责任。这些活动在无形中协助他们建立生活节奏,厘清职涯方向。

一名理工学院应届毕业生分享,她完成实习后感到严重倦怠,不想立刻投入全职工作。她在三个月里接些小案子,学习新软件技能,也重拾小时候喜欢的画画。她说:“不是不上进,只是想先喘口气。我知道我会开始工作的,但我希望那是出于准备好,而不是被推着走。”

看似一样的主动空窗与被动拖延,其实动机不同,结果亦迥异。前者往往能带来更清晰的目标感与心理弹性,后者则可能源于过度焦虑或缺乏支持系统。重点不在于是否马上找工作,而是这段空档是否用来认清自己真正的方向。

在新加坡社会,我们从小习惯考试、规划、达标,对时间空转的恐惧根深蒂固。有时候,连年轻人对自己什么都还没开始的状态感到难以释怀。一名大学毕业生原以为毕业后休息几周很正常,但看到朋友纷纷上传第一天上班的照片,反而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落后。

正因如此,走慢一步的人往往更须要面对内外压力,一方面要对家人朋友解释,一方面还得与自己的不安共处。在这一人生阶段中,他们试图在现实与自身节奏之间寻找平衡。

多数毕业生最终仍然踏入职场,只是出发时间点不同。大多数学生会在短时间内进入职场,只是中间的空档逐渐被正视为可能的过渡期。它不再只是拖延的代名词,也可能是更慎重、更负责任的准备方式。

衡量一个毕业生,不应只看他多快上岗,也应看他如何上路。在人生转换的这一段,如果能多一点理解与包容,我们或许会发现,走得慢并不是落后,而是一种对未来更有准备的姿态。

(作者是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兼语言学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