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信诈骗日益猖獗的当下,我认为预防的成败,关键不在技术壁垒的高低,而在于每个人是否具备清醒的反诈防范意识。

首先,网络安全技术作为防诈手段,往往属于“事后应对”,落后于诈骗手段的不断升级。即使是人工智能(AI)反诈骗系统或银行风险机制,也难以全面阻挡诈骗分子不断变换的手法。

我国于2020年推出ScamShield反诈应用,不过诈骗案件仍从2020年的1万5651起,飙升至2024年的5万1501起。可见,技术防诈作用是有限的。只有警觉性高、有识别力和判断力的民众,才能识破骗局,避免上当。自2020年起,新加坡警察部队与全国罪案防范理事会携手合作,共同推行“识破骗局,制止犯罪”的反诈骗公共教育运动。这项运动以真实诈骗案子为例,利用多元渠道传播防诈骗贴士,包括在电视与广播、户外广告、电子显示屏、宣传海报,以及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向公众传授识别犯罪蛛丝马迹的方法。这足以见得,相关人员把心思与专注放在反诈意识之上,凸显具备反诈意识的重要。

电信诈骗的核心是一场针对人性的心理攻势。诈骗分子如同老练的操控者,精准利用人类的贪婪、恐惧和信任,来设计陷阱。哪怕防护系统再先进,一旦受害者因轻信而主动配合,技术也无能为力。

技术防护难以覆盖所有诈骗渠道。随着科技发展,诈骗分子已不再依赖传统电信通道,而是转向社交平台、电邮等更隐蔽的方式。例如Telegram这一注重匿名性的通讯工具,因无法有效监管,成了诈骗重灾区。

本地媒体2月的新闻报道,2024年诈骗案中涉及WhatsApp和Telegram的案件总数达到1万5145起,比2023年增长约23%。其中,与Telegram相关的骗案暴增95.7%。

这说明,再高明的技术防护也难以面面俱到,唯有全民具备基本反诈素养,方能在技术防线失效之时,筑起个人认知的“心理防火墙”。

网络安全技术的确重要。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再坚固的城墙也防不住守军主动打开城门。因此,在诈骗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唯有培养全民的防诈意识,才能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反诈长城。

技术在反诈过程中依然不可或缺。AI识别、交易预警、信息屏蔽等系统,为用户构筑起第一道防线。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技术是盾,人是矛。再严密的系统也可能被绕过,但只要个人具备足够的警觉与判断力,就能在关键时刻果断止损,化险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