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播是近年来在中国兴起的一种直播形式。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五到七人组团,在灯光闪烁的直播间里跳舞、与观众互动,通过观众刷礼物赚钱,可能是一毛钱人民币的“玫瑰”,也可能是价值3000元人民币的“嘉年华”。
近期抖音上一个名为“差点忘了以前是干嘛的了”的系列走红,许多团播主播利用这个话题,展示自己加入团播前后的反差:视频前半,是他们开着夸张的磨皮和美白美颜和身形滤镜,在直播间扭捏起舞卖力表演;后半则揭示,他们其实来自各行各业。
这种反差让人不知是心酸还是无奈,映照出当下中国青年所面临的就业困境。在经济疲软、传统行业饱和、职场内卷已成常态的现实中,单靠专业能力似乎已难敌流量红利的诱惑。十年磨一剑的匠心工艺,有时竟敌不过一个爆款公仔“拉布布”的市场吸引力。对不少即将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现实难免令人迷茫与焦虑。
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五斗米足以让人折腰。不少拥有专业背景的年轻人,开始转向看似门槛较低、投入少、变现快的团播赛道。在招聘平台上,“新人保底月入过万人民币”等广告比比皆是。但一些前团播成员也揭露,这份表面轻松的工作背后,其实是高强度训练、连续数小时直播,甚至在“业余时间”也要“写作业”——私信打赏的粉丝、发送感谢语,提供“情绪价值”,以引导更多打赏。
当然,也有一些非常专业的团播团队,从表演编排到舞美都很出色,有网民认为甚至优于一些偶像团体的打歌舞台。但同时,另一些团播却沦为低俗内容的流水线,靠夸张滤镜、擦边动作、煽情话术博取流量。这类内容的泛滥,究竟在培养怎样的社会价值观?
虽说“孔乙己脱下了长衫”,但如果连舞蹈生、医生、教师都不得不投身流量至上的“脑腐经济”,成为不断同质化与暧昧营销的内容链条一部分,是否就像一些网民所调侃的,“孔乙己脱下的何止是长衫,脱得只剩裤衩了”?
团播的流行不仅伴随一些低俗内容和非理性消费,也在无形中塑造出一种失衡的互动关系。粉丝通过持续刷礼物获得“掌控感”,主播则不得不在镜头前不断迎合、突破身体与精神的极限。这样的模式究竟在培养怎样的心理机制?那些被“商品化”的主播的基本权益,又能否得到保障?
虽然少数人或能脱颖而出,有幸遇到规范的签约公司,但更多人却成了趋势的炮灰,被“保底高薪”吸引,最终反而赔上高额毁约金。有博主爆料,有公司会故意压榨主播,逼他们主动毁约以节省成本。
在这个短视频主导的快节奏时代,团播这种快餐式娱乐在快速吸收流量的同时,也令人担忧那些真正有创意、审美与温度的内容,要如何才能不被淹没。大众的审美是否也在被算法和内容同质化下不断被侵蚀?
职业固然无高低贵贱之分,但当支撑社会正常运转、关乎公共利益的专业岗位渐渐失去吸引力,我们是否也该重新思考,社会真正重视和追求的究竟是什么?
(作者是伦敦大学学院国际社会与政治学的新加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