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新加坡的志愿服务悄然呈现年轻化趋势。走进社区清洁日、环保宣导、动物保护、老年陪伴、特需儿童活动等场合,常能看见一群年轻的身影:有的帮忙派发物资,有的陪伴年长者散步,有的帮小孩补习功课。他们或是学校的服务学习小组、青年社团成员,或是独自报名参与的个体志愿者。志愿行动,渐渐成为青年一代生活的一部分。
根据国家福利理事会发布的2023年社会服务领域义工管理调查报告,与2021年相比,社会服务组织的定期志愿者人数增加15%。与此同时,新加坡青年志愿团队在2023财年通过各类资助项目,触及超过20万名青年,支持849个由青年组织、学校与个人发起的项目。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值得欣慰的现象,显示青年一代日益提高的社会责任感。但深入一看,我们不得不问:这种年轻化的现象究竟意味着什么?
首先,青年投入志愿服务的正面意义不容忽视。相较以往,今天的新加坡青年面临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挑战与社会复杂性。大流行病、气候变化、心理健康、老龄化等问题,都以超越代际的方式影响着他们。志愿活动为青年提供一个行动的出口,让他们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到影响世界的可能性。许多青年在志愿活动中培养团队协作、沟通和组织能力,这不仅提升个人的软实力,也是未来职场的宝贵资产。
更重要的是,志愿服务往往是青年接触多元社群的桥梁。在多种族、多语言、多代际的社区中,他们学习理解与包容他者。南洋理工大学的Uplift@NTU项目与教育部合作,让学生为弱势家庭儿童提供辅导与陪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是在提供帮助,更在理解社会差距、培养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这提醒我们,当义工不仅是帮助,更是学习与连结。
然而,志愿服务年轻化的另一面,也引发不少讨论与担忧。首先是打卡式志愿的问题。在社交媒体时代,部分青年把志愿活动视为简历加分项、社交标签或拍照素材。每逢节庆或学校社团招募,总有一波志愿热潮,但真正持续投入、深耕服务的青年比率不高,缺乏长期承诺。志愿服务从长期来看需要的不仅是人力,更是稳定性与持续性。
此外,青年志愿服务也面临义工疲劳。当志愿活动与履历竞争、升学申请挂钩时,青年往往会感到外在压力,削弱内在动机。这种身份资本化的现象,不仅偏离当义工的初心,也容易让青年有心理负担。
为了让志愿服务既保有热忱,又超越表面化,社服组织和学校须要反思项目设计。新加坡青年志愿团队近年来推出“深耕计划”(Deepen Engagement Track),鼓励青年长期与单一社群合作,建立稳固的关系,而非一场场快闪活动。这类深度参与,有助于理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参与。
同时,家庭和学校的引导也至关重要。当青年将义工看作学习与成长,而不仅是竞争工具时,更有可能发展出真正的责任感。与其单看参与时数,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思考:我从中学到什么?理解了哪些社会面向?这样的反思或许比奖状和履历更有价值。
青年志愿服务年轻化是新加坡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代人如何在传统与变革之间寻找自己的位置,也反映我们如何定义贡献与参与。它提醒我们,社会需要的不只是更多志愿者,而是更多懂得责任、能长期陪伴、愿意倾听的行动者。或许,更值得我们思考的不是有多少青年参与,而是他们参与得多深、多真。
(作者是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兼语言学系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