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交流站》7月30日刊发李画扬同学《中餐潮淹没南洋味》一文,他关于中餐进入新加坡餐饮市场的观察,引发笔者的一些思考。作为一名在新加坡生活将近10年的中国人,笔者同意文章的观察。

自冠病疫情结束后,中餐厅在全岛快速增加。这当中涉及复杂的全球经济问题,本文不予置评。笔者也同意,或许由于中餐厅的扩展速度较快,在本地化方面做得尚有不足。在笔者的观察与经验中,没有英文的菜单尚未见过,没有英文服务的餐厅也没有经历过。不过,菜单的英文翻译质量是一个问题,比如将棍棍面(Hand-Pulled Stick Noodles)翻译为Stick Face,让人忍俊不禁。

文章所指出的餐饮市场单一化趋势,在笔者看来是值得注意的现象。

然而,消费者亦会用自己的行为来校正市场经济的发展。举例来说,麦当劳和肯德基等快餐店早已遍布全岛大小商场,西餐也是食阁的常驻餐饮之一。

在笔者所常光顾的实龙岗中心第261座的咖啡店,就曾有一家肯德基,与隔壁的咖啡档口形成一道独特风景。“饮KOPI,吃KFC”曾使笔者感叹新加坡独特的融合魅力。2024年,咖啡店重新装修后,有一档中餐入驻,笔者曾数次光顾。然而,因为食物味道不佳,之后便较少光顾,转而选择味道较好的酿豆腐和鸡饭。不久之后,笔者观察到中餐档口已经悄然换成本地煮炒。这印证消费者最终会用脚投票的理论。

中国地大物博,饮食文化本身丰富多元。如今这些食物来到新加坡,使本地居民不用出国,便享受到不同区域的美食。笔者惊讶地发现,远自西北的面食竟然也有许多本地顾客光顾,并受到他们的喜爱。借着与本地同事共享面食的机会,笔者和他们分享店内装饰和贴画的含义,以及关于西北面食的传统,文化融合与交流已在悄然进行。

在全球经济震荡的当下,新加坡是中国企业出海的第一站,这是业内广为人知的事实。这正说明新加坡对资金的吸引力,也反映出新加坡经济的韧性和市场活力。作为一个自信开放的多民族多语言国家,新加坡对新鲜事物或许可多一些包容,使这一锅南洋味道可以常煮常新,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