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交响乐团创办人朱晖的去世,随着新闻报道,越来越多年轻一代了解他为新加坡留下的功绩,也体会到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路途上,不完全如外界所说的只知埋头赚钱,也有为艺术文化添砖加瓦的过程。

政府所做的是高水平的艺术建筑硬件和创建国家级的团体,民间在音乐方面的活水其实也从来没有枯竭。除了各种民族音乐、戏曲团体,在华语流行音乐方面也一直不缺乏歌手和创作。到了1980年代,新谣更如平地一声雷,成为街头巷尾传唱不断的乐音,歌手也代有新人出,至今仍是新加坡人的集体记忆和认同标识。

在华语歌曲之外,伴随众多优秀爱国歌曲的问世,英语歌曲也越来越受到华文群体的注意,因为乐曲朗朗上口,也容易传播。本周《青年视角》陈柏欣同学对进一步推广本土音乐的建议值得肯定,他能体会到音乐作为文化遗产能塑造自我身份认同及归属感,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