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政府与文化机构在保护本土音乐遗产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例如设立专项基金、举办各种各类的音乐节、推动数码化遗产保留。本地传统音乐的面貌逐渐焕发新生,这吸引了部分年轻人的关注与参与。
我认为这是保护文化根基的积极举措,同时也彰显新加坡对多元文化传承的重视。尽管如此,传统音乐依旧面临受众有限、年轻人兴趣不足等困境。若无法继续激发民众的热情参与,这些文化瑰宝或许真的会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
文化淡出公众视野对社会文化遗产影响深远。音乐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也塑造自我身份认同及归属感。如果本地原创音乐得不到有效传承,便会使新加坡丰富的多元文化特点受到削弱,民众对于自己国家的认同感也会受影响。因此,我建议在推广本土音乐遗产上,采取更具新意的创新措施。
首先,当局可与教育部合作将本土音乐纳入学校教学体系,作为音乐课程或社会知识课(Social Studies)的一部分,让学生在课堂上可接触并学习这些曲目。例如,每年的国庆主题曲(NDP歌)便可作为本土音乐的代表,以及结合教学内容,深化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
其次,国家艺术理事会可以有效利用社交媒体平台(Instagram等)和新媒体资源,推动本土音乐内容的制作和传播。比如《早报校园》等校园媒体,便可制作与本土音乐相关的综艺节目、纪录片或趣味短视频,并通过互联网扩大影响力,最终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
希望通过教育与新媒体的双管齐下,既可以加强本土音乐的文化根基,同时也可让传统音乐以更现代和贴近年轻人的形式焕发活力,促进本土音乐遗产的薪火相传。
最后,新加坡多元文化的魅力自然离不开这些丰富的音乐传统。只有不断创新推广方式,才能将本土音乐真正扎根于每一代人心中,让新加坡本土文化茁壮成长,代代承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