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六会考口试终于落下帷幕。第二天的华文口试,题目围绕一家去动物园的家庭活动展开。乍看之下,这个话题似乎简单而温馨,但在实际考场中,却有人感受到另一层残酷。
我听一名朋友说,她当天担任某邻里小学的口试考官,遇到一名小女孩。第二个问题是,除了动物园还去过哪里,小女孩说自己去过室内游乐场;到了第三题,问她觉得出国旅行好,还是在新加坡比较好?她的答案依旧围绕室内游乐场展开。
朋友于是善意地提醒女孩,她已经说过室内游乐场了,女孩顿了顿,低声解释:“老师,我妈妈说家里没有很多钱,只带我去过室内游乐场。”那一刻,空气仿佛凝固,令人心酸。
类似的无奈并不少见。某位老师曾分享,她在课堂上与学生练习“家庭活动”话题时,一个孩子犹豫片刻才开口:“老师,我的爸爸妈妈分开了。”在这些孩子的生活里,“家庭活动”并不是假期旅行、家庭聚餐的甜美回忆,而可能是缺席、疏离或经济拮据,与那些家庭健全且家境富裕的孩子侃侃而谈出国旅游的趣事,形成强烈的对比。
这类题目表面上平凡无奇,但它背后隐藏着社会的不平等。出题者或许觉得这是个人人都能聊的话题,却忽略那些在特殊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忽略经济条件的差距。就像那句古语“何不食肉糜”,有时只是因为看不到别人的处境。
教育,不该只考察语言表达,更应关注孩子的情感与现实。口试并非要让孩子暴露伤口,而应是一个让他们展示思维与表达的平台。若考题无法为不同背景的孩子提供同等发挥空间,那再标准化的评分,也难掩不公平。
希望未来的出题者,能更多考虑到学生背景的多样性,让每一道题都既温暖又包容,让所有孩子都能在考场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