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小六会考华语和英语口试,两天的题目差异过大,更具挑战性的题目,都集中分配给同一组学生,包括我的孩子。这场足以影响孩子中学去向的重要考试,显然因分组不同,会改变很多孩子的人生轨迹。

华语口试第一天的题目“同学互助学习”,贴近日常校园生活,学生非常熟悉并容易发挥。这个主题也是学校和补习中心必练的主题。考生能脱口而出,用自己身边的例子回答游刃有余。

第二天的主题“家人一起去动物园游玩”,听起来很适合小学生,但许多孩子因缺乏相关主题练习的经验,或是无法讲清楚景点对应的华文名称,而无法很好地发挥。我的孩子甚至只能说出新加坡植物园和圣淘沙。出游见解和旅游景点这个话题,并不适合新加坡小学生。大部分孩子并没有那么多姿多彩的游玩经验,景点名称也不是日常挂嘴边的习惯用语。这个主题明显不像第一天的考题那么贴近生活。

英语口试也有同样明显的差别。第一天“排队与秩序”的题目像一场思维训练,孩子必须在5分钟有限时间内思考和逻辑推演;第二天“小贩中心”的题目却几乎不必准备,因为这是孩子最熟悉的日常生活。两个主题,一个考深度,一个考习惯,难度差距不能同日而语。

华语口试占50分,超过试卷二的一半占比,英语口试从往年的30分上调到40分,说明口试在考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此难易差距,显然会影响最终的成绩。

如果因为师资或时间安排的限制,无法让所有小六考生在同一时间面对同一题目,是不是应该注意两个科目考题的合理分配,避免让同一组学生连续面对“较难”的题目。

作为家长,我希望教育部给出一个较为公正的评判标准,比如根据两天的整体情况作标准分矫正,确保这场考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正、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