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霸凌事件时,学校往往采取过轻的处分,难以防止问题重演,即便是较为严重的事件,处罚也只是停学而已。

相信学校在采取纪律行动的同时,也会努力修复涉事学生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学习与成长。这一做法固然积极,但成效究竟有多高?毕竟,受害者的心灵创伤,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愈合。面对校园的恐惧、再次与霸凌者同处一室的畏惧,这些都不是单靠事后的惩处与调解所能完全化解的。

学校可否考虑将停学处分改为校内服务,而非单纯让学生待在家中?毕竟,若在停学期间缺乏有效监管,霸凌者很可能把这当作一段“悠长假期”——不用早起上学、不用学习,反而能到处游荡。这反而令人担忧。

可否考虑让霸凌者在指定的时间,比上学时间还要早的时间,到学校报到,帮忙校工处理学校的杂务,维持交通秩序、清洗厕所、食堂洗碗碟、帮忙老师搬书拿簿子等等。通过这些汗水与体力的付出,让他们体会劳动的辛苦,也在服务他人时感受到正向反馈,有机会反思自身行为,逐步修正偏差的心态。

这只是我的小小建议,希望能抛砖引玉,激发更多以大爱为前提的处罚,也希望教育部能探讨更有效的应对方式。学校必须是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以栽培国家未来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