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到了68岁,不是在海边喝茶,而是在办公室里教年轻同事做年度报告。对一些人,这是成就感;对另一些人,则是被延长的马拉松。
人力部最新调查显示,逐步调高重新雇佣年龄并未出现所谓的效益递减。换句话说,年长员工在职场上的表现与雇主的聘用意愿,没有因年龄增加而明显下降。这听来是利好消息,但背后也值得细细思考。
延长雇佣年龄的好处很明显。对个人而言,多几年就业机会,意味着经济自主与社交连结;对企业而言,长者的经验与稳定性能减轻培训和流动成本;对国家而言,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这有助于缓冲劳动力缺口。某种意义上,这是对长者价值的肯定,也是对社会韧性的补强。
然而,个人认为问题并非如此简单。首先,目前没出现效益递减,并不代表未来不会。随着年龄继续推高,体能、健康和技能差距可能逐渐拉大,尤其在需要体力的行业,延长雇佣年龄或许意味着额外负担,而非机会。其次,公平性值得关注。高技能、受教育程度高的人较容易受益,而低技能劳工可能只是被迫多撑几年,却未必享有更好的待遇。最后,选择权的问题不可忽视——是主动选择继续工作,还是因经济压力不得不留在岗位?这两种心态,影响巨大。
如果只把退休年龄往后推,风险可能会显现。真正的关键在于“重塑工作”而不是“延长工作”。岗位应更符合年长者的优势——减少体力消耗、加强技能与培训、提供灵活工时与健康支持。如此一来,延长雇佣年龄才不会变成延长煎熬,而是互惠的安排。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退休的意义将被改写。如果70岁仍是职场一员,退休可能不再是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一个渐进过程。这将改变我们的储蓄习惯与家庭规划,甚至消费模式。新加坡在某种程度上,正成为银发经济的实验场景,也为世界提供新的长寿社会样本。
延迟退休既是国家的政策选择,也是个人的人生命题。真正问题不在于多做几年工,而是做什么工、怎么做、为了什么做。如果能让年长者在健康、有尊严与成就感中继续贡献,那么延迟退休,或许不只是延长劳作,而是为人生下半场开启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