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球掀起的“抹茶热”登上新闻头条。日本抹茶供不应求,网络上充斥着对抹茶的狂热追捧。年轻人争相打卡各类咖啡店,商家也纷纷推出色彩亮丽的抹茶饮品:从经典的抹茶拿铁,迎合健康饮食价值观的抹茶燕麦奶,再到颜色粉嫩草莓抹茶拿铁,应有尽有。这股热潮甚至延伸到家庭,兴起自制抹茶的风潮:网红拍摄抹茶制作教程,身边不少同学也花大钱购置大牌抹茶粉、茶筅、糖浆等器具和原料,模仿制作过程。连新加坡职总平价超市都推出速溶抹茶拿铁粉,进一步推动抹茶的普及。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品牌公开表明抹茶供应不足,人们逐渐了解到抹茶制作过程的繁复与不易。
而在社交媒体上,也出现不同的声音。有人指出,同样是日本著名茶品,焙茶永远无法像抹茶一样享誉全球,仅仅因为焙茶颜色不如抹茶鲜艳,制成的饮料不够上镜,难以迎合现代人对社交平台照片精致美观的追求。
这种评论折射出现代人生活节奏与价值观的变化:社媒已成为年轻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手机先吃”的流行语所说,饮料不仅要好喝,还必须好看,要适合发图收获点赞与赞美。无论是称赞饮品的颜值,还是夸赞发图者对日本抹茶文化的了解,一杯饮料早已被赋予卡路里和糖分之外的情绪与社交价值,价格也水涨船高,成为潮流消费的对象。
抹茶的文化符号和营销策略,正好迎合年轻人对社媒完美表象的追求。明亮的抹茶绿、精致的茶艺过程、搭配草莓或燕麦奶的清新颜值,天然具备上镜属性,让饮品成为一种可以被炫耀、被点赞的社交资本。年轻人在打卡、发图时,不仅是在展示饮品,更是在向外界传递一种生活方式与审美品味。尤其是在追求精致和小资情调的年轻群体当中,在咖啡厅消费抹茶是自己时髦不落伍的标志,自制抹茶更是优雅展示自己有钱有闲有情调。
更深一层来看,这引发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的喜好究竟有多少是出于内心的喜爱,又有多少是被社媒潮流牵着走?许多时候,人们点抹茶饮品,并不是因为它好喝或承载日本文化,而是受到从众心理、FOMO(害怕错过)以及“这么流行我不能落伍”的心理驱使。毕竟,身边人举着一杯颜色搭配精美的抹茶饮料摆拍打卡,这种场景本身就具有强烈感染力。
流行文化的影响并不止于饮品。此前爆火的玩偶拉布布也是例子。它的小怪兽造型固然可爱,但一个玩偶真的值得被炒到近百万元吗?在这些消费狂热背后,我们不得不追问:到底有多少是人们真心的喜爱,又有多少是资本在推波助澜,让我们在消费主义浪潮中心甘情愿地“冲锋陷阵”?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们究竟要重拾对生活的自主权,还是任由社媒控制我们的喜好,毕竟这也是时代的特殊标记?
举杯啜饮抹茶拿铁时,不妨看看冰块倒映出的自己,还有几分像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