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伊藤诗织执导的纪录片《黑箱日记》(Black Box Diary)对准的,是历时四年的民事诉讼案——日本史上第一起女性公开实名控诉职场性侵的案例。她以近乎残忍的执着,将自己作为方法,试探性别正义的限度。
2015年,在一次商谈工作的晚餐后,身为记者的伊藤诗织被山口敬之(前电视台华盛顿分社社长,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密友)性侵。检方以证据不足为由不起诉山口。2017年,她提起民事诉讼,两年后终于胜诉,这个判决被无数日本女性视为历史性的一刻。
在书写《黑箱:日本之耻》(2017年)时,伊藤诗织以记者冷峻的笔触,呈现性侵幸存者的抗争;《黑箱日记》则揭示她直面创伤的脆弱,她在镜头前崩溃、恐慌,却依然保持面对权力的勇气。不过,纪录片并未止步于个人诉讼的胜诉,而是向观众展示更大的“黑箱”——一个笼罩在性别、权力与法律之上的结构性不公。例如,2017年日本大选期间,民主党推动《黑箱》迅速出版并邀请伊藤加入党派,将她作为攻击安倍政府的政治工具;看似正义的警方调查员私下向她透露执法黑幕,却又拒绝在法庭上作证,甚至在酒后以调侃语气“示爱”。这一切都让人看到,女性在追求正义时,不仅面临敌意,甚至可能被同盟者利用、操控,成为政治利益的工具。因此,影片结尾停留在2022年安倍晋三遇刺的时刻,而非2019年的胜诉。这超越对单一民事诉讼案的聚焦,直指权力结构自上而下的体系性伤害。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黑箱”并不限于日本语境,而是所有性别权力失衡社会的隐喻。
这种反思同样适用于新加坡语境:女性主义的抗争不应局限于少数拥有资源和话语权的女性,而应是一场全民行动,才能够撼动体系性的不公。伊藤的胜诉凝结太多偶然因素:如#MeToo运动的全球声援和日本政坛的重新洗牌。她作为记者的专业背景和媒体资源,也使这场诉讼成为“无法复制的胜利”。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当像她这样的高学历的新闻工作者,都要耗费四年才能为自己争取正义时,更多普通女性怎么办?
因此,我们须要超越“精英女性主义”。近年来,新加坡在法律与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上取得显著进展。例如,《刑事法典》严惩性犯罪;法律援助局为经济困难的受害者提供免费支持;妇女行动与研究协会(AWARE)属下的性侵犯关怀中心(SACC)等非政府组织,不仅为受害者提供心理辅导和应急援助,还推动公众教育。
然而,社会对性侵幸存者的污名化依然存在,基层教育覆盖不足,对性犯罪的量刑标准有时被批评偏轻。在法律框架之外,仍须从制度和文化层面推动改革。当“黑箱”不仅是权力、性别与法律的隐喻,更是普通女性在日常中面对的压迫时,真正的正义不应仅属精英的偶然胜利,而应让每一位女性在制度庇护下感受到安全与支持。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