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发表有关我国旧物回收工作的报告。报告指出,虽然我国去年制造的垃圾总量较2014年减少逾一成,可是回收率却从六成降至五成。这一趋势令人关注。

我住的组屋区,每一座楼下都设有显眼的蓝色回收箱,原本是为居民投放可再循环物品而设。然而,常常发现,回收箱里装满的却并非玻璃瓶、旧报纸或塑料罐,而是彻头彻尾的废弃垃圾。

据我日常的观察,居民其实不乏环保意识,常会将可回收物品投入回收箱。但这些可回收物,常在短短时间内,就被专职拾荒人取走。他们或骑着脚踏车,或拉着手推车而来,动作娴熟地翻查回收箱,将所有值钱或可变卖的物品收进袋中。回收箱里最后只剩下无法回收的垃圾。等到相关当局派人来清理时,能回收的物品已所剩无几,回收箱变成了普通垃圾箱。

当局后来设计了开口更小、更难取物的新式回收箱,试图减少不当取物现象。但是这些人依然能发挥巧劲,将有用物品顺利取出。

回收箱本是推动环保、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设施,然而在现实操作中却遭遇了不小的挑战。拾荒人虽有生计考量,却也影响了整体回收工作的成效。如何在保障弱势群体基本收入和提升全国正式回收率之间取得平衡,仍值得社会各界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