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答复《联合早报·交流站》于8月21日刊登的黄淑云读者投函《小学入学报名的不公情况》:
我们感谢黄女士分享她对小一报名程序的体会,并理解她对学校学额分配公平性的关注。
小一报名框架平衡多方面因素,包括让年幼弟妹与年长兄姐在同一所学校就读的便利、住家与学校的距离,以及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或渊源。这一平衡机制多年来不断调整。例如,教育部于2014年将每所学校在2C阶段(供所有孩童申请)的预留学额,从零个增至20个,并于2022年从20个增至40个。
教育部也严正看待家长在小一报名活动中,为孩子报读学校时提供虚假资料的行为。教育部会调查所有举报个案,并采取坚决行动。若未满足居住30个月的要求,教育部会将有关孩童转到另一所学校。此类情况包括家长仅为获得孩子入学优先权而租用房产,且孩子在30个月居住期内,并未实际居住在申报地址。被发现提供虚假登记地址的家长,将被转交给警方作进一步调查。
教育部会继续检讨小一报名框架,确保各校持续招收不同背景的孩童。
(教育部学生分配与服务司统筹司长林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