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霸凌的问题上,虽然辅导和关怀有一定作用,但过度依赖这种温和方式,可能会传达错误的信息,并掩盖问题的核心。
在许多情况下,孩子的不当行为根源于家庭。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最初是在家庭环境中塑造的。因此,家长在孩子年幼时就应该教育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同理心,并理解行为的界限。虽然学校在纠正不良行为、强化社会与道德价值方面有责任,但这些价值观本应早已成为孩子品格的基础。
现代西方社会常强调“柔性纪律”,使用诸如“包容”“关怀”等听起来温和的术语。孩子的不当行为往往被心理分析,并采取极少惩戒措施,原因是他们认为惩罚具有创伤性,而富有同情心和敏感度的方式,更有助于心理健康及道德发展。
尽管这些做法出于善意,新加坡在跟进时仍应保持谨慎。亚洲的传统提醒我们:纪律并非残忍,而是一种严厉的爱。“不打不成器”的说法蕴含深刻智慧。就像竹子要在柔软时矫正一样,孩子也应在习惯未成形前接受正确的引导。
像藤鞭体罚等形式的惩戒措施,在公平、适度的执行下,长期以来都能有效培养尊重和责任感。辅导与引导应当是惩戒的补充,而非替代。否则,我们将面临一个严重后果——将不良行为视为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霸凌不仅仅是行为偏差,更是一种道德缺失。孩子必须从小明白,残酷的行为是不可接受的。家长在道德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学校则应支持并强化这些价值观。严厉的爱也许不易执行,但它依然是必要且有效的,是为了孩子和社会的长远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