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OpenAI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模型GPT-5。官方数据显示,它在数学(AIME,94.6%)、编码(SWE-bench Verified,74.9%)、多模态理解(MMMU,84.2%)与医疗健康(HealthBench Hard,46.2%)等领域均刷新纪录,“幻觉”错误率比GPT-4o降低约45%,推理错误率减少约80%。

这一代模型的训练数据规模突破以往的想象。这不仅是技术的一次再迭代,更是对人类智力边界拓展的大胆尝试。

从符号规则到统计学习,再到深度神经网络,人工智能的发展从未止步。如今的人工智能模型已具有复杂的逻辑与推理能力,早已超越简单工具的范畴,更似一个真正的思考者。这也对人类的独立思辨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

笔者观察到,初次与人工智能对话的人,往往细致表达需求,一方面出于担忧被误解,另一方面希望循序渐进地引导机器给出最贴切的答案。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理解力的显著提升,越来越多人反而用极简的词汇,期待它能够“以点见面”,洞悉自己的全部意图。

然而,这种对人工智能“全知全能”的期待,也潜藏着一定的隐患。将思考外包于机器,可能让我们逐渐失去批判与反思的能力。更值得警醒的是,人工智能的“智能”,本质上仍是庞大数据与复杂算法的产物,无法保证价值判断与伦理自觉。它的答案虽可能趋近“概率最优”,却未必符合道德尺度与长远利益。在享受便利的同时,我们必须始终保留审慎质疑的能力。

当笔者询问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精神层面改变时,一句话令人久久回味:“当人工智能可以预判每一步棋局的最优解,人类是否还会甘心坐在棋盘前,为一个错误的落子叹息,然后在复盘中与自己和解?”的确如此,当人工智能能在弹指间勾勒出千里江山,我们是否还会在清晨背着画板,沿山路而行、凝望水面,只为捕捉那转瞬即逝的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