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公署部长英兰妮早前在《联合早报》专访中提到,她观察到年轻人似乎缺乏自信,不善社交,却又渴望有意义的接触。她认为,政府在关注低生育率趋势时,也应更深入理解年轻人在婚恋中面对的障碍,并创造更多社交机会。

然而,当我把这一议题抛给同龄女性朋友时,她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惊讶:社会上不是已经有不少“普信男”了吗?怎么会说缺乏自信呢?或许女性与男性的观察不同,但我与女性朋友交流后,大家普遍认为,低生育率、低结婚率,甚至约会困境,主要还是在于婚恋的风险与成本,往往被认为高于它能带来的益处。

许多人还没开始一段关系,就已经在盘算预购组屋(BTO)、婚礼,甚至育儿问题。爱情本该浪漫,但在新加坡,却难以绕开现实考量。虽然政策能帮助减轻部分经济压力,但恋爱与婚姻的困境早已不止是钱的问题。

不少年轻人会比较谨慎,甚至出现恐婚、恐恋,不仅可能因为见过父母或其他情侣间的矛盾,也因担心观念差异、婆媳关系等压力。于是即便在约会阶段,也会提前想到未来的婚姻;婚姻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更像是两个家庭的事,让人质疑:婚姻究竟有什么好处?

年轻人大多已不再认同养儿防老。生育不再是义务或家族延续的责任,甚至不再是爱情的必然结果。这不是自私,而是清醒。他们希望先经营好关系、成为有能力的父母,再决定是否要孩子。有人也开始反思,婚姻是否是爱情的必需品?如果要做父母,我足够负责、有爱吗?与此同时,年轻人愈发认同,孩子的成长环境未必需要传统婚姻作为前提。单亲抚养或其他非传统家庭形式,同样应被看见和接纳。

因此,年轻人的观念,恐怕难以仅靠“创造更多约会机会”来推动结婚或生育率。当然,更多机会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遇见潜在,甚至更合适的对象。但我更好奇的是,政府会以怎样的形式来创造这些机会呢?

其实,当下的交友软件看似拓宽选择,让人能接触到朋友圈之外的潜在发展对象,但也更难分辨谁才是真正合适的人。就像经济学的“柠檬市场”理论,优质的“桃子”和劣质的“柠檬”混杂,让人无法一眼识别谁用了“照骗”,谁在虚情假意。久而久之,那些真心渴望长期关系的人,往往因屡受挫折而感到疲惫,最终选择放弃。

近年,新加坡也出现一些新兴活动和商业模式,试图营造更多线下社交机会。比如不久前在福南广场举办的音乐派对,鼓励人们在无酒精的氛围中互动,还可通过不同颜色的发光手环,表达自己是想结识新朋友或甚至寻求爱情。这也算是个好的开始,却也面临局限,往往更吸引本身外向主动的人,对内向者而言可能显得别扭。对只想轻松交友的人来说,暗含的恋爱期待反而带来压力。在短暂喧闹的场合,要建立深刻情感并不容易。

归根到底,真正有意义的关系,无法单靠“制造”而成。表层互动或许能降低初步接触的门槛,但深层情感仍须在时间和空间中自然滋生,并一同面对现实考验。年轻人早已不缺来自父母与亲戚的催婚与干预,如果政府也想介入,我们并不排斥更多机会,但更希望这些机会能以自然、不造作的方式出现。

(作者是伦敦大学学院国际社会与政治学的新加坡学生)